〈中華副刊〉與哈拉灣相會

文/圖 林明理

沿著玉里鎮縣道,穿過金黃燦亮的阿勃勒盛開之路,進入一座阿美族的樂合部落。一隻綠繡眼由遠而近,婉轉地鳴唱,出沒於哈拉灣神社碑石與鳥居之間,時而飛向石燈籠上空,時而休憩於電線桿,讓我微笑眯眼,滿耳精彩。

這是第二次與哈拉灣(Halawan)相會,它原是平埔族人意指「山嶺重疊、形勢險峻」之意,阿美族語則意指為「溪邊」;如今,又稱為「樂合部落」,就隱身於秀姑巒溪支流的樂合溪南岸一帶。

部落入口的勇士雕像後,有一對阿美族夫婦正彎腰耕種,透過鏡頭,我捕捉到這裡的青山綠田,宛如世外桃源……而半開的樂合社區活動中心、聚會所,一片寂靜,只有教堂十字架的福音,向著永恆。

據說,本地原是清代璞石閣平埔八社的居地,至晚清時期,才有瑞穗鄉紅葉溪的部落遷徙而來;而鄰近的泰林部落,原名為「馬太林」(Matalim),族人多由太巴塱、馬太鞍部落裡的阿美族人移入。他們同在這片天空下,百餘年來,幾乎都過著返璞歸真的生活,周圍是飛旋的鳥雀,在光榮純淨的稻田與植物中。

我何其幸運,在一個可愛的黎明,來到全臺灣最美的村落,看到許多以種稻為生的族民認真耕作的背影,看到樂合社區的周邊是阿美族、平埔族、布農族、客家以及新住民融合在一起的純樸生活。這令我想到小時候母親耕作於田野,年年祈願稻榖豐收的情景。我們合吃著自己產的米飯、蒸紅薯和小菜,感受清風撲上皮膚,坐在前院與星辰相伴……而遼闊的阡陌之地,成千個日夜都有母親殷勤煮飯、縫衣和父親的背影,回到我的腦海。

如今我徘徊於這一帶的聚落和沃土,社區裡的阿公、阿嬤,有的會幫忙打掃環境,有的仍會編織。而孩童們的純真話語最令我感到愉悅。因為,在強震之後,還能看到他們安於讀書或耕作,這恰恰是令我真正感動的。

如果世上有能觸動我心之事,那就是我最想看到努力以赴、正直誠實的人,他們的身影自然博得了我的尊敬。未來,也許花蓮的產業會有所改變,但從中我也得出一個結論:只有在鄉野的體會中,才能慢慢發掘自己的幸福。

這時一個中年人剛好擦肩而過,看見我正在起勁地拍攝地景,便說道:「咦,您在拍攝什麼呢?」

「是綠繡眼耶!」我開心地叫道。「這種鳥這裡很多啊,」他接著說。「啊,先生,你小時候有到山裡的瀑布那邊玩嗎?」我用一種好奇的口吻問,他立即侃侃而談了起來,這就是族人天生的幽默。每每回想起來,我都不禁笑了。我也祝福族民平安,在這個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