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全台目前每5個人中就有1名長者,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會面臨身體機能衰退、記憶力開始變差,憂鬱症和記憶力衰退經常同時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研究顯示,憂鬱症狀可能加速老年人記憶力衰退,而記憶衰退也有可能引發憂鬱。
董氏基金會引述一份2024年6月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版》的研究指出,憂鬱症狀與老年人之後的記憶力衰退狀況有高度雙向關聯。
該研究由倫敦大學學院學者進行,採用英國老齡化縱向研究(ELSA)進行分析,ELSA每隔一年收集資料,研究對象為8268位居住在社區的英國人,平均年齡64歲,55%是女性,觀察2002-2003年到2018-2019年間的變化,追蹤長達16年。
結果發現,一開始呈現較多憂鬱症狀者更可能在後期經歷較快的記憶衰退,而在一開始記憶較差的人則更可能在後期經歷更多憂鬱症狀。也發現有效的干預措施可有助於減緩記憶力衰退。
中山醫大醫學研究所暨醫學系兼任教授賴德仁說明,憂鬱症患者大腦中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減少,會造成海馬迴萎縮變小,而影響記憶,特別在中老年族群中,患者有更多的記憶障礙,未來較容易有失智的風險。
至於腦部退化產生的記憶障礙,未來也有可能會引發憂鬱,所以老年憂鬱症與記憶力衰退兩者間的確有所關聯。賴德仁表示,與一般老年人相比,老年憂鬱症患者更容易失智,醫師須特別留意兩者的症狀,了解先後順序、原因。
賴德仁提醒,老年憂鬱常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但老年憂鬱症患者自殺率高、會導致原來的身體疾病更惡化,且併發的認知功能障礙(尤其是記憶障礙)更會導致失智症,所以需特別留意長者的身心狀態,如果有需要時,則要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台灣年長者的自殺率一直是所有年齡層最高,主要是高齡者就醫率不高,缺乏病識感,容易與失智症混淆,上述研究中提到監測記憶變化,有助於辨識及預防憂鬱與失智症。
葉雅馨提醒,有效的干預措施有助於減緩記憶力衰退,年長者不妨多安排打麻將、唱歌等有互動性的活動,避免長期坐著或看電視、追劇,屬於單面項活動,無法增加反應度跟腦部記憶,對減緩失智與憂鬱症的發生沒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