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南市博十日於市圖總館舉辦台灣古生物新犀望國際學術研討會,國內外學者齊聚一堂,共同譜寫台灣古生物研究新篇章。
文化局表示,自一九八四年大塚裕之教授和林朝棨教授,將台灣所發現的犀牛化石命名為「早坂中國犀」,至今年正好滿四十週年,學者們對犀牛化石不斷追蹤、鑑定與比對,如今早坂犀牛被歸入新屬,以「早坂島犀」此一台灣特有種之姿,再度站上國際舞台。
研討會邀請台、美、法、菲等各國學者,發表論文及學術海報,內容涵括古生物相關研究新發現、保育古生物學新方向、古生物詮釋與推廣、古生物形態與功能創見及古生物學應用等。
會議以「化石的原鄉,南台的榮光—台灣古生物研究的新犀望」為主軸,專家學者們針對左鎮菜寮溪化石進行精闢演說,從「左鎮化石群」動物組成,呈現台灣島生態體系生物多樣性,另針對台灣古脊椎動物(台南地區)最新發現化石,探討動物大尺度演化意義。
文化局長謝仕淵表示,今年不只台南走入世界四百年,更是歷史人文與自然科學交會重要時刻,台南透過豐厚文化與自然資產保留及探索,形塑獨特的城市性格與脈絡。
左鎮化石園區去年四月啟用典藏研究中心,成為全國唯一兼具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及休憩複合功能的化石主題博物館,並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和國際接軌並增加左鎮化石園區研究能量,重新探索台南的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脈絡,打造台南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