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兒黃疸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足月產的寶寶約有60%在出生後第一週內出現黃疸,早產兒比例甚至高達到80%。「生理性黃疸」是正常現象,黃疸是身體裡膽紅素的堆積,寶寶因為紅血球的壽命較短,且肝臟功能還未成熟,代謝膽紅素速度比較慢,容易產生堆積,大多數的寶寶在出生的第2~4天開始出現黃疸,在第4、5天左右達到高峰,在第7~14天內消退。
如果出院帶寶寶回家時,寶寶出生還未滿1週,黃疸指數可能還在波動;建議評估時,在明亮的地方觀察寶寶的眼白和臉,因為皮膚變黃有順序,依序是眼白、臉、肚子、手臂、腿、手掌、腳掌。如果眼白和臉看起來比前一天黃,表示指數可能正在上升,趕快看一下身體;如果肚子也變黃,需要趕快帶到醫院作照光治療。
輕微黃疸時,無論餵母奶還是配方奶,總奶量要足夠;因為糞便減少及脫水,會讓膽紅素代謝更慢。但不建議給葡萄糖水、白開水或退胎火水,這些不但無法改善黃疸,反而會加重症狀,影響食慾。如果新生兒篩檢結果還沒出報告,不知道寶寶有沒有蠶豆症,必須先避免接觸樟腦丸、紫藥水及某些藥膏或藥物,免得引起溶血,加重黃疸。黃疸的照光治療,需使用波長425~475nm的光(藍綠光),陽光或一般日光燈對黃疸沒有太大幫助。
寶寶有黃疸,需要停止哺餵母乳嗎?如果是「早期母乳性黃疸」,只要確保寶寶獲得足夠的奶量,黃疸慢慢就會改善;如果黃疸指數不超過15~17,可以繼續哺餵母乳,同時建議接受照光治療。但如果超過此指數,必須跟醫師討論哺餵母乳是否先暫停。
在寶寶黃疸完全消退前,需要密切注意觀察黃疸變化,也要小心是否有伴隨其他的異常症狀,例如嘔吐、膚色蒼白、活力變差、食慾不振、腹脹、腹瀉、發燒、小便變濃茶色、大便顏色變白等,表示寶寶病情有不好的變化,最好立即就醫。
(作者∕台南市幸福安診所小兒科醫師楊允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