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研發「農業界變形金剛」 首台國產四輪轉向農業共通載具 

工研院透過學研合作,結合高雄科技大學副校長郭俊賢團隊,開發出「甲醇燃料電池農業共同載具」,運作時相較傳統引擎,大幅降低有害氣體排放,也能提升電動載具工作效率。(工研院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工研院研發多項智慧農工技術,協助我國農業加速轉型,並於國內最大規模農業盛事「第九屆臺灣智慧農業週」中,展示包括首台國產「四輪傳動與轉向的農業共通載具」,宛如「農業界變形金剛」,透過四輪轉動增加靈活度、穩定度,載具上也能更換附掛工具,提升功能性;以及農業部支持發展,採用國產馬達與相關控制零組件進行全車開發的「電動曳引機」,相較傳統曳引機採用柴油動力,新型電動曳引機在田間可以進行低碳作業,如中耕、翻土或施肥等,相關成果已技轉國內農機廠商。

工研院開發首台國產「四輪傳動轉向農業共通載具」,宛如農業界變形金剛,透過四輪轉動增加靈活度、穩定度,載具上也能更換附掛工具,提升功能性。(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中分院副執行長李士畦表示,這類智電型農事機器人協作模式的蓬勃發展,代表著在全球淨零碳排浪潮下,電動化取代汽柴油動力、結合AI邊緣運算的人工智慧控制模組,可以展現農務協作的強大支援能力,因為包括翻土、灑種、授粉採摘或飼養、照顧或清掃畜舍環境等農務,都能交由協作機器人來處理。除了解決缺工問題,臺灣AI科技的多元應用與智慧模組供應鏈優勢,正在全力促成AI帶動百工百業發展的政策決心。

工研院與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合作開發,有著「農業界變形金剛」之稱的「四輪傳動與轉向農業共通載具」,採用了國產馬達驅動,可適應不同的地形與場域工作,迴轉半徑更是不到二點五公尺。不論運輸、割草或噴藥等,可隨時依據任務更換工作模組。由於搭載了智慧控制核心並使用車規模組,依據需求還可以進行有人與無人駕駛的切換,功能上充滿了各種彈性與可能。

此外,工研院透過學研合作,結合高雄科技大學副校長郭俊賢團隊的「甲醇燃料電池」。開發出「燃料電池農用共通載具」。由於甲醇驅動燃料電池具備高能量密度,運作時主要是排水,沒有其他有害氣體的排放。相對於傳統引擎,除了大幅減少環境汙染,還能解決農用電動載具在田間難尋充電站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