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之亂」引起社會紛亂,台灣人和口罩已經相處近百年時間。台灣歷史博物館推出「口罩類典藏品」,帶領所有人回顧台灣人和口罩之間的百年親密關係。
台史博的口罩展中,有一個直入式防毒面具,是戰爭時期的個人防護用具,面罩覆蓋口、鼻,口部左右兩側採用兩個濾毒罐,主要保護臉部和呼吸器官,主要用於軍事、救災、衛生防疫等;台史博說,這應該是當時最具防護力的口罩,一旦用上,表示面臨特殊嚴重時期。
另一款則是八0年代、民眾不陌生的棉布口罩,常用於農作、園藝等;台史博說,面對傳染性疾病,政府當局採行的措施之一,就是向社會大眾宣導正確的防疫觀念,如日治時期的衛生宣導傳單,就建議使用口罩。
此外,在七0年代,口罩廣告就強調噴農藥要戴口罩、騎機車也要戴口罩,顯示騎車戴口罩觀念很早就出現,有趣的是,廣告傳單旁,還有「反共抗俄、增產報國」標語;民眾印象最深,應該是二00三年SARS威脅時,民眾也大量搶購N95高級醫用口罩,希望阻擋病毒感染,也反映出社會大眾面對重大疫疾的恐懼心理。
口罩除了防疫,也是近年街頭社會運動中經常使用的物件,除抵擋外頭空氣煙塵、遮蔽自己臉部,還可作為表達解除噤聲或公開發聲等象徵意義。而為更貼近選民,各候選人和政黨也常使用口罩等實用性高的日常物品,比起純紙本文宣,更受歡迎。
「掀起你的口罩來」,政府來台後推出「獨尊國語」政策,一九八八年,客家青年以國父戴上有大X口罩圖案,以此手法象徵重新找回母語訴求;一九八二年,李師科首度持槍、戴口罩,搶劫銀行,轟動社會,從此之後,「進入銀行請脫口罩及安全帽」,成為常見標語。近百年來,不同時代的口罩有不同材質、做法及任務,透過一個口罩,甚至能解讀出其背後的時代意義與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