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失智人口推估已逾37萬,預計到2050年將增長至86萬以上。台灣失智症協會23日公布台灣參與的跨國大型調查結果指出,近8成民眾認為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甚至有65%的醫護專業人員持同樣看法。
國際失智症協會公布《2024全球失智症報告:全球對失智症態度的變化》,共收集4萬份問卷。在台灣,有超過2700位民眾、專業人員、失智者及照顧者參與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全球參與者中超過1/4認為失智症無法預防,近80%的民眾認為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甚至有65%的醫療或照護專業人員持同樣看法。這種認知可能影響預防、早期診斷與支持的行動。
值得注意的是,失智症仍遭受誤解和汙名化,調查中超過64%的民眾認為失智者衝動且不可預測。此外,報告顯示,失智家庭的孤寂感高於一般大眾,88%的失智者表示曾遭受歧視,超過50%的失智者和照顧者經歷了「預期歧視」(即擔心遭拒絕而主動避免社交生活)。
參與調查的台灣照顧者中,對於「社區中有足夠失智者支持服務」的認同比例達48.5%;醫療或照護專業人員為53.4%,一般民眾則為32.4%。
其中,照顧者和專業人員的認同度達到半數,而國際平均僅在3成5到4成之間。這反映出對於政府推動「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及布建相關支持服務的成效持肯定態度。
然而,仍有超過50%的照顧者和醫療或照護專業人員認為失智者遭到醫療或照護人員忽視,這顯示出對於失智症識能及友善實務專業訓練的重要性。
根據調查報告,國際失智症協會建議從個人、大眾和政策層面持續努力,提升全民對失智症的知識和態度。而制定針對失智症的國家政策和立法,支持平等和包容的照護環境,鼓勵跨域公私協作,是創建友善社會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