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建城400年》台灣第一城鎮出土 探尋台南歷史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南學也就是台灣學。配合台南四百年,市府積極從各方切入,探討屬於台南的台灣史,其中台灣第一城鎮「大員市鎮」資料陸續顯現,另包括赤嵌樓「『署』光再現計畫」、嘉南大圳「烏山頭水庫暨嘉南大圳再造歷史現場中長程計畫」,述說台南四百年重要歷史文化進程和意涵,以及台灣台南對世界的重要意義。
 市府在二00三年時進行熱蘭遮城(安平古堡)遺構挖掘,去年起進行大員市鎮試掘,從荷蘭博物館古地圖中進行套圖,發現大員市鎮四百年來和如今安平老街區規模都未曾有大幅度變更。
 成大考古所所長劉益昌表示,「小探坑、大故事」,從一個坑洞可以挖出台南在十七世紀時,在世界上無論是經貿、文化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先前在安平古堡,從荷、明鄭及清代因採堆疊方式,歷史脈絡相當清楚,尤其因挖出日本獨有的陶器,更印證明鄭時期,此次三個試掘坑挖出的脈絡,無論是民宅牆、城鎮牆遺構,也都相當精采。
 成大去年起也推出「熱蘭遮城四百年」研究計畫,依據《一六四三年熱蘭遮市地籍登記簿》等文獻資料挖掘,並將探討荷蘭人與原住民的關係與互動,包括舊時平埔族蕭壟社、麻豆社所在的佳里、麻豆進行田野考古發掘。
 讓考古更親民,文資處也舉辦現地教育推廣活動,隨著試掘成果出土,將規劃現地解說推廣模式,讓更多人了解自己家鄉故事。
 台南四百年,除十六、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以准國家商業型態機構印證台南和世界接軌,文化局另搭配赤嵌樓「『署』光再現計畫」、嘉南大圳「烏山頭水庫暨嘉南大圳再造歷史現場中長程計畫」,以台南四百年的重要歷史進程,凸顯台南學為台灣學的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