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周邊神經病變 中醫痺方助緩解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化學治療是許多癌症的常規治療方法,引發的副作用中,引起周邊神經病變是常見的一種,中醫認為,化療藥物大多為消耗氣血的藥物,容易造成人體正氣的耗損,中醫透過藥物、針灸可改善化療所引起的周邊神經性病變,緩解放化療所帶來的不適。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沈祐任表示,化學治療所引起周邊神經性病變,容易出現在使用鉑金類(Cisplatin)、紫杉醇類(Taxol)、長春花鹼(Vincristine)等藥物的患者身上;主要有肢體末梢感覺異常,如麻木、刺痛感、觸覺異常、對溫度敏感等症狀,且會隨著藥物劑量的累積越加嚴重。

在中醫傳統古籍中,並無化學治療引起周邊神經病變的相關記載,但可依照中醫痹症相關記載找到對應的描述。

中醫古方「濟生腎氣丸」,由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牡丹皮、肉桂、附子、牛膝、車前子等藥物組成,常被用來處理小便不利、水腫等問題。此方劑近年來常被用來預防周邊神經病變的發生,並在今年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上的一篇研究指出,「濟生腎氣丸」在減少紫杉醇類藥物所產生周邊肢體神經病變有著預防性的效果,有助於患者更順利完成化療並減少後續的神經損傷。

他表示,化療藥物大多為消耗氣血的藥物,容易造成人體正氣的耗損,出現周邊神經病變症狀的患者的肢體末梢,局部血流循環不佳。此外,患者本身的「血虛」或「陰虛」也會加重不適症狀的表現。中醫在臨床上,針對每個人的局部虛、瘀比例不同,搭配患者本身的血虛、陰虛,擬定出適合患者處方。

針灸也是常用來處理周邊神經病變的方式之一,位於手掌背側、第1至第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的經外奇穴「八邪穴」,更是被用來治療的常用穴位。

沈祐任提醒,在西醫治療抗癌的同時,亦可透過中醫各項輔助治療來調養體質,促進免疫力的提升,來緩解放化療所帶來的不適,改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