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重達
年輕時,身為醫師對於疾病、傷害的治療長期結果與併發症、後遺症的認知只能聽前輩、師長述說或由教科書與論文得到。 沒親眼看到或親身體會,總是有隔層紗的感覺。
隨著年齡增長,行醫日子增加,看到的病例累積,才漸漸地沒有隔層紗的感覺。膝關節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在一九八零年代開始,至今大約四十年;最早接受手術的病人群才剛符合真正“長期“ 追蹤的資格呢。目前在期刊發表的追蹤論文最長也在術後二十年左右。
前十字韌帶斷裂後的重要後遺症是創傷後關節炎。大多數的二十年左右追蹤論文指出:無論是否接受韌帶重建手術,傷者日後在X-光出現膝關節退化現象的比率沒有觀查到統計學上有顯著差異。雖然,做重建手術的病人臨床上的主觀抱怨或症狀較少。
醫師手上已有開刀超過三十年的追蹤個案。每次門診碰到自己做過重建的病人總是心情大好。 不論此次門診看的與膝關節相關否,全部都做詳細理學檢查與X-光追蹤。大多數病人沒有重大問題,關節炎變化也不多或嚴重變化。
手術結果看起來不錯。醫師仔細詢問這些病人,歸納出原因可能是:很多病人術後,在自己或家人影響下放棄原本的高強度、高衝擊性運動或改變了運動習慣;或做了保護措施,認真復健等因素有關。
也有較少數病人出現重大退化性關節炎。 極端病例:一位病人十九歲時做了一邊重建,不到一年又弄斷另一邊。術後根本不太遵守運動限制與漸進復健原則,很少門診追蹤。不過八年,還不到而立之年,回門診主述膝關節漸漸伸不直。 追蹤的X-光令醫師目瞪口呆,已是重度關節炎,還有不少游離體!病人要求趕緊拿掉游離體,以便再回運動?。醫師無言。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