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胃息肉是臨床上很常見的疾病;其中,腺瘤性胃息肉及增生性胃息肉有癌化風險。醫師表示,檢查發現胃息肉時,應先確認其類別,與醫師討論合宜的處理方式,降低罹癌風險。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指出,胃息肉一般可分為3種,包括基底腺胃息肉、增生性胃息肉、腺瘤性胃息肉等。其中,基底腺胃息肉約占9成,常出現在胃體和胃底部,多小於1公分,轉變為胃癌的風險很低;但若息肉大於1公分,或表面有糜爛、紅腫、凹陷等,還是有癌化的風險,建議切除。
增生性胃息肉約占全般胃息肉5%~1成,屬於良性息肉,通常小於2公分;如若大小超過1公分胃癌的風險會明顯增加,原則上建議切除。腺瘤性息肉又被稱為胃腺瘤,演變成胃癌的風險高達5成,臨床上不論大小都建議即刻切除。
胃息肉的切除以經內視鏡瘜肉手術為主,為防止造成出血和穿孔等併發症發生,新穎的「橡皮筋輔助黏膜切除術」利用橡皮筋結紮於息肉的底部,將息肉整形為圓球狀復以圈套型電燒刀進行完整切割;或可採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切除黏膜上癌細胞。
許秉毅提醒,胃息肉的的增生可能與遺傳、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慢性發炎等有關。常吃醃漬食品,如鹹肉、鹹魚、醃菜及燻烤或防腐劑硝酸鹽處理食品等,都會增加胃癌罹患率。另外酗酒、吸菸等也是罹患胃癌的高危險群。呼籲民眾定期健檢以利早期發現,若有癌化風險應及早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