菸酒檳不離身 男罹下咽、食道癌

 亞大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曾晟恩替患者做胃鏡檢查。(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霧峰報導
 台中市一名56歲李姓茶農為了提神,40年來香菸、檳榔、酒精不離身,導致胃潰瘍、吐血及腹痛接連而來,2年前經胃鏡檢查發現罹患早期下咽癌,雖透過化療和放療後痊癒,日前追蹤又發現早期食道癌上身,醫療團隊採取「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治療後沒有復發跡象,提醒患者「真的要戒三寶了」。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曾晟恩表示,李男為了工作提神,年輕就養成抽菸、喝酒、嚼檳榔的習慣,去年因身體不適,透過胃鏡搭配窄頻影像技術發現咽喉癌第2期,經由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1年半後,腫瘤已完全消失。
 日前透過胃鏡追蹤,發現下段食道也有一片表淺性癌症,確診為早期食道癌,經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治癒,不需切喉嚨及食道,也能保有良好生活品質。
 曾晟恩表示,在口腔下咽、肺部、呼吸道以及消化道等區域,出現像李男這樣同時或接二連三產生原發癌,且大多是鱗狀上皮細胞癌,就是因此區域的上皮細胞長期暴露於「香、檳、酒」等致癌物,罹癌風險也比一般人高123倍。
 曾晟恩指出,食道癌為國人10大死因第9位,常見的食道癌細胞型態可分為鱗狀上皮細胞癌和食道腺癌,前者發生於食道內面表層細胞,為台灣人好發的食道癌類型,通常為吸菸、喝酒、嚼檳榔等引起,後者是分泌黏液的腺體細胞病變而致,多與肥胖、胃食道逆流等有關。
 曾晟恩表示,早期食道癌幾乎沒有症狀,但當出現吞嚥困難、聲音沙啞、咳嗽、體重減輕、食物逆流、貧血、頸部異常腫塊等症狀時,代表病程已進入中晚期,且在消化道癌症中,食道癌存活率並不高,若能早期偵測癌細胞並接受治療,預後效果比較好,但若於疾病晚期發現,通常會使用放療、化療和手術治療,但治療效果通常並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