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20歲林姓大學生以前在國中二年級遭受霸凌,每日處在被批評、嘲弄、忽視、排擠的環境中,對上學感到恐懼,也難集中精神學習,成績也受到影響。上大學後,仍無法走出被霸凌陰影,逐漸喪失自信,也常陷入憤怒與憂鬱中,經常感到焦慮、不安,甚至無法再繼續讀書,休學在家。
台南市衛生局指出,焦慮容易讓人身心長期緊繃,進而使血壓與心率升高,增加罹患心臟疾病風險,同時導致短期記憶能力受損,並產生強迫障礙(反覆思索、重複洗手等)或創傷反應。不過,適當的焦慮反而能促進行為的效能,使人們有力量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威脅,降低未來發生危險的可能性。然而,若持續6個月以上有過高的焦慮,且明顯影響到個人生活與工作時,就可能罹患「焦慮症」。
個案林姓大學生在衛生局關懷訪視員陪伴與鼓勵下接受藥物治療,並透過心理治療緩解焦慮情緒,也進一步認識自己。他在接受治療的同時並培養寫作、健身、閱讀的紓壓活動,最近已回歸穩定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