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三尺三寸筷子有多長?

白頭吟

文/吳守鋼 圖/陳之麟

(一)

以前,有個人一天裡參觀了地獄,又去趕場子見識了天國。

不得了,世間居然還會蹦出這樣的超凡物體。俺估計他的崗位不是騎在玉皇大帝的頭上,便是就坐於玉皇大帝的旁邊。不是嗎?當年,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最後,撒的一泡尿還只騷臭在玉皇大帝的中指上。所以,能爬出地獄,又能鑽進天國的人,絕對是與玉皇大帝為伴的。

閒話休提。

卻說當他一腳跨進地獄時,正巧那裡在開午飯呢。飯桌兩邊嗷嗷待哺地坐滿了張著嘴的餓鬼。

「地獄裡一定都是粗茶淡飯吧」他想。但是,湊近桌邊一看,盡是山珍海味。

吃得這麼好,為啥依然個個骨瘦如柴呢?

他一邊好奇,一邊仔細朝四周觀察,只見每個人的手上拿著的都是三尺三寸,長而又長的筷子。

上菜了。

桌子邊驟然熱鬧起來。一個一個爭先恐後、你搶我奪地舞動著筷子,拚命想把眼前的美味往嘴裡塞,但是,只見筷子在嘴邊來來去去地盤旋,卻怎麼也送不到嘴裡。於是,有人焦躁起來,大光其火;有人亂舞長筷,弄得碟盤叮噹直響;還有人想把旁邊人筷子上的菜搶過去往自己嘴裡塞。

爭吵聲不絕,使得他不得不掩起耳朵急忙離開了。

接著,他又去走訪了極樂世界。

正好是晚飯時間。人們樂樂融融賽似一家,有說有笑地圍坐在桌子邊上。不用說,也是山珍海味啊。

「到底是生活在天國的人,臉上紅潤潤,皮膚光滑滑。」他一邊這樣想,一邊朝桌子上張望,只見眾人手上拿著的筷子與地獄裡的一樣,竟然也是三尺三寸,長而又長。

「天國與地獄究竟哪兒不一樣呢?」他抱著這個疑問,注視著已經開始的晚飯,終於解開了謎底。

天國裡的人們都是用長長的筷子把夾到的菜不是往自己的嘴裡送,而是送到坐在對面的人嘴裡,還不停地說著「請,請,請」。隨後,對方也笑嘻嘻地答謝著「那麼,我也夾點菜給你吧。你喜歡吃什麼?」說著,也動手給對方夾菜。

「果然啊,天國的人想的和做的就是與地獄的不一樣」,握著三尺三寸的筷子,在為別人的同時,也一定會輪到自己。

「三尺三寸箸」,據說是佛經上的一個小故事。

 

(二)

關東、關西很多地方都有一家叫「三尺三寸箸」這一怪怪名字的自助餐連鎖店。老闆本來是銷售名牌牛肉的肉鋪店主,此後,生意做大,隨手也開了餐廳,還開了點心店等等,經營著各種各樣的買賣。

走進店堂,在桌前坐定,人人面前擺放著一雙筷子,筷子底下有一張墊紙,紙上寫著的就是這一則故事。

這故事就是代言人,代店主而言:諸位,別太貪嘴哦!填飽自己肚子時,也為別人想想。這才是店主憋到了嘴邊欲說還休,但一說就休的話。這怎麼能說呢,畢竟你是以此來招引顧客,顧客也是為此來買單的。

拿著長長的筷子就餐,謙讓總比「應該我優先,應該我先來」更能互惠互利。幸福之花只有在自己與他人的共同栽培下方能開得爛漫。

哈哈,把本來是世間一般的常識包裝得神秘兮兮,還說是來自佛祖的教誨。

許多年以前,俺第一次坐進這個餐廳,讀到這個故事,就一直在查找故事的出處。也許是井底之蛙的緣故吧,至今還在撲空。

於是,暗暗地便想,這麼好的道理,何必一定要跟「佛」呀「道」的套近乎呢?好事就是好事,不必狗肉當作羊頭掛,啥事都把佛陀、神仙請出來,要知道他們已經夠忙的了。

 

(三)

裝神、造假是人類的致命之哀。

三百年前,有個名叫富永仲基(1715-1746)的小哥就有過如是說。

富永仲基,大阪那地方的一個醬油店老闆的兒子。雖然醬油店出身,但一生並沒有光打醬油、光路過,僅把飯碗砍在臉上吃飯。相反,這位31歲剛出頭一點就翹了辮子的小哥,留下的學說讓身後無數學者醋得不行。學者們沖著他的學說發怵,卻沒有人能拿出像樣的反駁證據來還嘴。所以,三百年來,大家都假裝沒看見,甚至假裝不知有過這麼一個小哥。而真正記著他的僅寥寥幾個,比如國學大師本居宣長,漢學大家內藤湖南等時不時還不忘拿起點名簿點點他的名,稱他為五百年才出的一顆能豆子。

也確實如此。他以15歲的小小年紀,就開始著書立說寫了批判儒學的《說蔽》一文。當然,這「批」剛出口,「判」還在嘴邊,就被學府趕了出來。

那時,小哥手上一定不會有手機,肯定也不知道電視機,興許連啥叫地圖還不清楚吧。但是,他在《翁之文》的著述中狂言,從恒河邊上的「三千世界」、或者瑜伽的冥想可以看出印度人擅長空想和神秘;由自衛隊明明是軍隊卻無法寫入憲法一事,洞穿了島國人善於隱藏的心跡;而憑一句「白髮三千丈」猜中了中原人喜好在修辭上做文章,有為自己打掩護的習性。

同時,他還覺得大乘佛教最玄乎,一口說死大名鼎鼎的《法華經》、《般若經》等是假冒了釋迦的言行,實際是後人的造假。「大乘非佛論」,即大乘佛教是從原始佛教演變而來,並非一開始就出現在釋迦時代,也非大眾部演變而來的見解就是他的原創。小哥的《出定後語》一書敢於懷疑一切,對牛鬼蛇神毫不留情。

近代的文獻學上的考證證實了大乘佛教的經典多為釋迦死後幾百年之後的偽作。

插一句,在這一點上《論語》也一樣。

俺遐想,有一天孔老二睡醒爬起來,挑燈夜讀這本自他進棺材之後的幾千年裡,一直處於小皇帝地位的「被自作」,肯定不會承認是自己的「子曰」,一定以為那是孔老大,或者孔老三的大作。

不過,不管小哥的著述怎麼有先見之明,也不管科學的論證有多麼嚴密,都擋不住寺廟裡的香煙依然繚繞,佛龕照舊莊嚴,《法華經》、《般若經》比任何時候都朗朗上口。

這就是市場。

一個供給側俯視著需求側,需求側眼巴巴乞求著供給側的市場。有需求,才出現供給,才有市場。

世上或許本沒有神仙,也不存在救世主,但是,膜拜者會造出無數個救世主。讓自己信服,令眾人膜拜,或者假裝相信,假裝膜拜。甚至還讓人相信這個時代的救世主比任何時代的救世主更救世主。

三尺三寸不過一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