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秋日私語

■王張應

立秋了,卻不見秋日氣象,秋老虎威風強於盛夏。

出門買菜得趁早,趕在日頭火力發作前。走出社區大門,路過一家捲閘門緊閉的銀行,忽聞一陣耳熟能詳鋼琴聲。

那聲音忽高忽低,忽重忽輕,忽快忽慢,忽長忽短,惹我駐步。本來趕早去買菜,卻呆呆地站在空曠的廣場上,聽一曲來路不明的鋼琴聲。

那琴聲,將我帶到大海邊。碧藍的天空下,蔚藍的大海翻湧著波浪。遠方海天一色,眼面浪濤重重,次第抵達岸邊,在礁石上濺起叢叢雪白的浪花。

那琴聲,將我引向遠山。秋山似海,湧動著連綿不絕的金碧輝煌。緩步走在林蔭道上,紅葉如蝶飛舞。伸出雙手偶爾接住一片落葉,彷彿收到來自秋天的信箋。那些凸起於紅黃色葉面的大小葉脈,宛若天書,我難以讀懂的象形文字。

那琴聲,將我領到一條小溪邊。溪水澄澈,潺潺流淌,從山上下來,奔赴遠方。它頭頂藍天白雲,左右兩側高山密林,腳下大大小小黃褐色卵石。溪流輕盈歡快,一路上與卵石嬉戲,笑魘如花。

這是那位鋼琴王子的名曲。理查德·克萊德曼,一位法國鋼琴家。他長我十歲,算是同齡人。我對他的鋼琴曲比起近現代其他鋼琴大師經典曲目,似乎更易接受。這曲《秋日私語》,聽起來特別親切。並無特別原因,十多年前一位朋友推薦我聽,我一聽就喜歡上了,沒事就聽聽。最早在電腦上聽,後來坐車上聽,再後來手機上隨時隨地聽。

在社區門外聽到這曲子,還是第一次,不禁有些欣喜。起先,我不知道這琴聲從何而來。聽似悠遠的琴聲,其實並不遙遠,她就源於銀行隔壁。

我路過多次,只注意到一家招牌醒目的銀行,還真沒注意到銀行隔壁有一間琴房。在這早秋之晨,一曲《秋日私語》正是從那間琴房裡傳來。抬頭看門頂上招牌,這琴房是商業機構,服務於社區居民,教孩子們學音樂。

這麼早,孩子們還沒起床吧,不會有誰家孩子起大早來練琴。我猜想,定是老師在彈琴。算是備課吧,學生未到學,老師彈彈鋼琴,找找感覺,為一天課程做準備。

聽那琴聲,彈琴者定是一位專業琴師,一位受過專業訓練、考得高等級證書的琴師。

站在銀行門前,看不見琴房裡的情況。不急於看清琴房裡到底是什麼情況,那架鋼琴放在哪,誰在彈琴。我想猜猜琴房裡面的情況,猜猜那個彈鋼琴的是個什麼人。

那家銀行,樓下營業,樓上辦公。超市、商店差不多也這樣,樓下賣場,樓上倉庫。這家教孩子學音樂的私塾,應該反過來,樓下辦公室,樓上課堂。樓上安靜,便於學生安心學習。琴師呢,該是一個青春靚麗的女孩,她有一頭烏黑的秀發,身穿白色綢衫。她坐在琴凳上彈琴,坐姿優雅,全神貫注。隨曲調起伏,她的纖指在黑白鍵上跳躍,兩只手臂輕盈地來回遊動。她一會兒低頭,一會兒仰面,雪白的綢衫和烏黑的長髮隨身姿變動而飄動。極有可能,那是一個戀愛中女孩。大清早,她彈奏一曲《秋日私語》,是她愉快心情流露,借鋼琴曲表達她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她對甜蜜愛情的嚮往。那些從琴鍵上飛出的音符,就是那位黑髮白衣年輕女琴師的心聲,是她對世界的私語。

猜到這裡,我不再往下猜了,且留一幅想像中美好畫面吧。走囉,去菜市場買菜。欣賞高雅藝術,並未令我忘記生活庸常。上前幾步到琴房門口,琴聲更近。站在琴房門前,朝裡望一眼便驚訝不已。原來,琴房裡完全不是我想像的樣子。那架鋼琴不在樓上,就在樓下門廳。彈鋼琴的人,不是烏黑長髮穿白色綢衫的年輕女孩,他是一個穿灰色制服戴灰色長沿帽的中年男人。看他一身裝束,就明白他所從事職業,社區保安都是這種衣帽。看上去,他五十多歲,也算我的同齡人吧。本來我沒打算走進琴房,他彈琴的自如狀態召我踏入琴房,輕輕走到他背後。恰巧他彈完一曲《秋日私語》,蓋上鋼琴,起身離開。我說,你彈的真好。他說,我喜歡彈鋼琴。

走囉,他說,去上班啦。我有點好奇地問他,你在哪兒上班?他抬起左手一指說,隔壁。

原來,他是銀行保全。來早了,在銀行開門前,他先到隔壁琴房彈會兒琴。

其實,他彈《秋日私語》比年輕女孩更合適。他已步入人生的秋天,識得秋天的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