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9歲男性患者多月前解便出血,經西醫檢查為大腸癌初期,1個多月前術後開始化療,現每天解便多次且軟便,西醫解釋為大腸癌術後正常現象,服用西藥未明顯改善,經親友介紹至本院治療。中醫4診紀錄,望診身材偏胖、聲音高亢;問診大腸癌術後排便日解多次且偏軟、腸鳴且腹脹偶腹痛、喜飲冰涼、Hb(血色素)值11.5;舌診「舌淡紅苔白膩有齒痕」;脈診「左關弦滑,右寸關濡」。中醫證型「肝鬱脾虛,下焦濕盛」,內服處方思維「疏肝健脾、補氣祛濕」,經內服中藥治療3週後,上述諸症皆癒。
「腸躁症」是常見功能性胃腸道疾病,主要症狀是慢性及反覆性的腹痛或不適,合併排便習慣改變,盛行率約10~20%。腸躁症被認為是一種內臟過度敏感(導致腹部不適或腹痛)以及腸道蠕動異常(導致腹瀉或便秘)的狀況。然而,心理社會因素、神經傳導物質的影響、腸道內物質的刺激以及感染後腸道功能的改變,均是促成病症因素。
臨床上,腸躁症常與胃食道逆流、功能性消化不良、纖維肌痛症、慢性疲勞症候群、慢性骨盆腔疼痛、顳頷關節疾病、間質性膀胱炎等疾病共同存在。西醫目前治療腸躁症藥品,分別為止瀉劑或瀉劑、抗憂鬱劑、抗腸痙攣藥物、血清素促進劑或拮抗劑、抗生素、益生菌。
中醫並無「大腸癌」名稱,依其發病及臨床特徵分析,應屬中醫學的「腸積」、「積聚」、「症瘕」、「腸覃」、「腸風」、「臟毒」、「下痢」、「鎖肛痔」等病之範疇,病因正氣虧虛,外感濕邪、內傷飲食及情志失調,致使濕熱、瘀毒蘊結於腸道日久形成積塊而成。病位在腸,但與「脾、胃、肝、腎」之關係密切。病性早期以濕熱、瘀毒邪實為主,晚期則多為正虛邪實,正虛又以脾腎陽虛、氣血兩虛、肝腎陰虛多見。大腸癌術後之腸躁症治療,前期則以局部利濕清熱為主,後期則以升提補氣為主。
癌症病患常苦於癌症術後或放、化療後腸胃不適,建議可以配合中醫調理減緩不適,改善胃口、體力、增加生活品質及西醫治療的完整性。另,患者需注意維持良好睡眠習慣,調整生活飲食方式;其中,飲食部分可藉由低腹敏飲食,避免大餐、減少脂肪及加工品,減少非水溶性纖維、咖啡因、產氣食物的攝取、適度運動並避免接觸酒、咖啡和香菸。睡前泡熱水澡,起床按摩四肢與腹部並且伸展全身肌肉。
(作者∕台南市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