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攝護腺肥大症透過中醫治療,除可內服中藥的處方,加上針灸治療,解尿狀況獲得改善,生活品質也跟著提升。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李俞生表示,中醫對於攝護腺肥大稱為「癃閉」,指的是排尿困難,其中表現為小便量少、點滴而出,發病較緩者稱為「癃」;而小便閉塞不通,發病較急者稱為「閉」。癃病的病位雖在膀胱,但和三焦、肺、脾、腎、肝均有著密切關係。
中醫治療有內服處方外,另一主要治療方式就是針灸,通常在下腹部的穴道下針,以肚臍下1.5吋的「氣海穴」、肚臍下3吋的「關元穴」,以及肚臍下4吋的「中極穴」為主軸治療穴道。同時會根據中醫的四診來判斷證型,針對不同證型給藥及施針。
如屬於腎虛型所致的攝護腺肥大,會搭配內踝尖下方骨縫凹陷位置的「照海穴」、內踝跟足跟阿基里斯腱中點的「太奚穴」,以及肚臍相對於腰部脊椎位置的「命門穴」,以及命門穴同高度、旁開約1.5吋位置的「腎俞穴」;血瘀型引發的攝護腺肥大,除了前述主軸治療穴道,還會搭配「血海穴」、「太衝穴」;氣虛型則會搭配「足三里」、「合谷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