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大選大敗之後,國民黨提出的檢討報告很明白的指出,敗選的因素之一是「兩岸論述未能掌握話語權,無法因應當下變局」。推究國民黨提出此一敗選因素的原因,在於去年一月二日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發表談話之後「九二共識」遭到汙名化,以及香港反送中抗爭導致台灣民眾極力排斥「一國兩制」有關。此外,也有國民黨內青年世代認為,現在台灣社會的共識就是「拒絕統一」。
儘管敗選之後國民黨面對許多要求檢討兩岸論述的呼聲,而且各方對於國民黨新的兩岸論述也有不同期待,但身為中華民國的開國政黨,也長期在中華民國執政,國民黨更應堅守中華民國憲法的規定:大陸仍是中華民國領土;同時,《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序言也規定,「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因此,國民黨的兩岸論述絕不應背棄國家根本大法的條文。
然而,國民黨依據中華民國根本大法而做出主張「統一」的兩岸論述,是否就無法獲得選民青睞呢?從一月大選來看似乎是無法獲得選民認同,但從陸委會於二00八年大選次日(三月二十三日)起連續三天進行的民調來看,贊同「儘快統一」與「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合計所占的比重,較「儘快宣布獨立」與「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合計所占的比重,還低了近十一個百分點,但馬英九卻大勝。可見,選民在投票時,統獨並非唯一考慮因素或決定性因素。
既然如此,何以一月國民黨敗選之後,「九二共識」似乎成了罪魁禍首?這應與國民黨失去詮釋權有關。儘管國民黨主張「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是中華民國;但中共將「九二共識」詮釋為「一中原則」,而中共的「一中原則」又與「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掛勾,再加上中共在國際間的強勢作為,因此國民黨在對台灣內部、外部詮釋「一中各表」時往往遭遇困境。
再者,去年一月二日習近平發表談話之後,綠營趁勢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等同起來;隨著香港反送中的矛頭指向「反對一國兩制」,再進而操作成「厭惡一國兩制即厭惡九二共識/厭惡九二共識即厭惡國民黨」。於是,國民黨主張的「九二共識」不但陷入民共兩黨兩面夾擊的縫隙當中,國民黨也無力回擊以爭取選民對「九二共識」的認同。
國民黨或許可從過去主張的「一國良制」、「中共非中國」等觀點當中,為兩岸論述尋求新的闡釋基礎。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三日,陸委會針對香港主權移交中共當局發表〈我們對一國兩制的看法〉,其中提到台灣與香港有四點不同之處,因此「一國兩制」不適用於台灣;「一國良制」優於「一國兩制」,「良制」是民主、自由和均富,中華民國堅持未來中國應統一在民主的制度下。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國民黨不可能拋棄「九二共識」,也毋須因新敗而拋棄「九二共識」。但是,如何凸顯「九二共識」中的民主價值,以及捍衛台灣之堅定立場,而讓年輕世代不再將國民黨的兩岸論述視為不符時代潮流之物,也須國民黨凝聚新的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