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餐敘多 當心痛風找上門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歲末年終,尾牙、聚餐應接不暇,高熱量、高嘌呤的飲食模式,可能讓「痛風」悄然找上門。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蔡秉融提醒,中藥可以有效治療痛風,但仍要搭配調整生活型態包括補充水分、適當運動及清淡飲食,每日飲水2000毫升以上,有助尿酸排出。

蔡秉融指出,現今醫學文獻顯示,痛風發作與飲食習慣、體質偏差及環境氣候等因素有關,若不加以調理,除了反覆發作,還可能造成關節損傷,影響工作及生活品質。值得注意的是,高尿酸血症雖然是痛風的重要風險因子,但其中約只有10%左右的人會成為痛風患者;因此,日常預防遠大於生病治療。

他說,痛風病程可略分成「急性期治療」、「緩解期調理」兩大部分。當急性發作時,患者常感到關節(如腳趾、踝關節等)紅腫熱痛、活動受限,部分患者甚至會有發燒症狀。此時偏屬「濕熱痹症」,中醫用藥多以清熱利濕、通經活絡為主,常用四妙散、黃連解毒湯等方劑加減,壓制發炎狀態、緩解疼痛,並加速代謝廢物排除。

進入緩解期後,痛感減退、活動度未善,此階段應重視體質調養,針對較肥胖體型患者(脾虛濕盛)會以健脾化濕的治則,選用六君子湯、薏苡仁、砂仁等藥物;若是已發作多年,身上有痛風石或是多關節病變患者(痰瘀互結),採用化瘀散結藥物,如二陳湯搭配牡蠣、浙貝母、桃仁等。

其他如關節嚴重變形、屈伸不利,天氣變化會出現肢端變紫及痠痛等症狀者,則可選用溫經散寒、除溼通絡的治則,以桂枝、炮附子、薏苡仁、羌活等藥物加減調理。

蔡秉融說,藥物治療仍需搭配調整生活型態,像每日飲水2000毫升以上,有助尿酸排泄;選擇體能負擔較輕的緩步、游泳等運動,排汗代謝廢物也避免關節損傷;減少濃湯類、高嘌呤(海鮮、內臟、菇類)、酒精類或高糖分飲食攝取,烹調減少烤炸辣與刺激調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