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15日指出,民眾會自行購買的成藥分為甲類和乙類;其中,甲類成藥如胃腸藥、浣腸劑,僅限藥局或藥師駐店的藥粧店才可販售。
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監事李懿軒指出,藥品分為處方藥、指示藥、成藥等3類。處方藥風險較高,需由醫生依據病情開立處方箋,再由藥事人員調劑提供,例如口服抗生素、降血壓藥、糖尿病用藥等。民眾應依照醫囑及藥袋標示服藥,勿自行停藥或調整劑量。
指示藥無需醫師處方,但會標示「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藥品」,民眾可至藥局或聘有藥事人員的藥粧店購買,常見的有解熱鎮痛藥和感冒藥等。
成藥的藥理作用則較溫和、安全性高,民眾可自行購買。又分為甲類成藥和乙類成藥;其中,甲類成藥僅限藥局或藥師駐店的藥粧店販售,常見的為胃腸藥、浣腸劑。乙類成藥另可在百貨、雜貨店、餐旅服務商店及網路購買,常見的為清涼劑、外用軟油膏類等。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指出,民眾若想知道自己服用的是哪類別藥品,可從藥品外盒或說明書確認,也可到食藥署「西藥、醫療器材許可證相關查詢」。
食藥署提醒,民眾如有用藥需求,應至醫療院所或藥局諮詢藥事人員,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網路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