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全球專家團隊15日提出新的「肥胖」定義與診斷標準,除將肥胖分為2類,也建議減少以身體質量指數(BMI)作為診斷依據,希望更精準找出因高體脂併發症須接受治療的患者。
這份報告由全球50多名專家共組委員會撰寫,發表於國際知名《刺胳針糖尿病與內分泌學期刊》。報告中指出:「將肥胖視為疾病的概念,是現代醫學中最具爭議且分歧極大的核心議題之一。」
報告建議,不應單以BMI作為肥胖與否的依據,而是要結合腰圍等其他測量方法,以及過重衍生的相關健康問題來判定。因為體脂過高的人,BMI不一定超過30;而肌肉量高的人BMI卻可能相當高,但實際上體脂正常,像是橄欖球球員或其他運動員。
這份報告還提出2種新的診斷類別,分別是「臨床肥胖」和「臨床前肥胖」。臨床肥胖者除了符合BMI和其他肥胖指標,也因過重引發器官、組織或其他健康問題,如心臟病、高血壓、肝腎疾病,或是慢性嚴重的膝、髖關節疼痛。這些人均可接受飲食、運動干預及肥胖藥物等療法。
報告也指出,臨床前肥胖者則有罹患這些疾病的風險,但目前沒有出現持續性的健康問題,僅須進行監測,無須進行醫學干預,以防「過度診斷」。
全球有超過10億人受肥胖影響,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統計,美國約有40%成人符合肥胖標準。
根據新標準,約20%曾被歸類為肥胖的人將不再符合肥胖定義;約有20%的BMI較低但存在嚴重健康問題者,如今將被認定為臨床肥胖。
這項新定義已獲全球超過75個醫學組織支持,何時將實際運用或採納仍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