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82歲陳婦罹患末期腎臟病,每週規律洗腎3次,解便發現軟黑便診斷為消化道出血,安排胃鏡及大腸鏡檢查未找到明確出血點,再以膠囊內視鏡檢查發現小腸空腸有出血情形,進行氣囊式小腸鏡檢查及止血,術後症狀獲得改善,排便及顏色正常,體力也恢復良好。
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佩叡指出,小腸出血不像胃、十二指腸及大腸出血可經由傳統胃鏡、大腸鏡診斷治療,且小腸出血較不常見,但若在老年人、慢性腎臟病、心血管疾病、肝硬化或使用抗凝血劑等藥物者,小腸出血的機率會比較大。
小腸長度長達5~6公尺,又位於腸道中段,是一般傳統胃鏡及大腸鏡較難達到區域;且電腦斷層及核醫腸胃道出血掃描等對少量出血的小腸出血診斷率並不高。小腸出血在診斷治療上較困難,經完整胃鏡、大腸鏡檢查後,會考慮膠囊內視鏡檢查,若發現疑似出血點再安排氣囊式小腸鏡進行止血。
吳佩叡表示,病人吞入膠囊內視鏡後可在腸道內連續拍照8~12小時,可完整「看」到小腸內疑似病灶,缺點是只能「看」而無法治療。
一般若病人無腸胃道狹窄、阻塞、裝心臟節律器或懷孕者皆可使用。若重複做過2次以上胃鏡、大腸鏡,且電腦斷層等無法找出出血原因時,可以健保給付此項檢查。
吳佩叡提醒,若出現黑便、暗紅便、血便、不明原因慢性貧血及腹痛,應盡早就醫檢查,避免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