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66歲的張奶奶,近來晚上常難以入睡,且有脖子緊、頭痛、胸悶、手腳沒力氣等情形,也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且對於家裡事務也會沒來由地煩惱,擔心兒女不結婚、退休金不夠等。直到有次家人警覺張奶奶可能是「老年憂鬱症」,陪伴前往精神科就醫,經過3個月的療程,才漸漸找回原本的風采,朋友及家人都再次見到張奶奶爽朗笑容。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李佩穎表示,老年憂鬱症的症狀通常不如典型憂鬱症那般明顯,更常表現為認知功能障礙或身體不適。許多高齡患者並未主動表達憂鬱情緒,而是因睡眠問題、主觀記憶力減退或身體不適等症狀就醫。
在高齡族群中,憂鬱症的患病率可能高達7%至20%。目前台灣最高僅約3.8%的患者就醫接受治療,顯示臨床診斷與治療方面存在不足。
另,李佩穎說,特別要注意的是,憂鬱症可能伴隨假性失智的症狀,這種情況需與真正的失智症進行鑑別診斷,有機會認知功能得到恢復。由於高齡患者經常伴隨多重慢性疾病與複雜的藥物治療,憂鬱症的診斷與治療需要更全面的評估與照護。
除了對於老年憂鬱症保持警覺外,李佩穎建議,現今網路相關資源豐富,像是老年憂鬱量表、心情溫度計等,高齡者可以自行檢測或家人可以幫長輩檢測,有需要就尋求協助、陪伴就醫。當得到適當整合照護後,長者生活品質就能提升,更有餘力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