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歲末啟新歲,年味潤桃李

■王建強

年關的風,悠悠地從遠處趕來,穿過街巷,撩動著門前的紅燈籠,像是歲月遞來的一封舊箋,滿是團圓的邀約。身為師者,念著那些課堂上鮮活的小臉,便琢磨著如何讓他們在假期裡,於家宅的尋常角落,觸碰到年的溫熱,咂摸出傳統的回甘。

年前,我在班級裡與學生們講著春節的故事。從臘月初八的粥香,說到除夕的守歲燈火,孩子們眼睛睜得溜圓,滿是好奇與嚮往。我讓他們回家尋一尋家中的舊年俗,看看長輩如何掃塵、祭灶,用一場追溯往昔的探尋,叩響年的門扉。

街巷中,年味漸濃。我瞧見市場裡紅彤彤一片,春聯似紅海翻波,福字若丹霞棲落。有學生發來照片,照片裡他正和父母貼春聯,小手端著糨糊,小心翼翼地塗抹,春聯貼上牆時,那嶄新的紅綢與斑駁的門扉相擁,恰似歲月與新生的交接。孩子說,膠水糊了滿手,心卻被快樂填滿,我彷彿能看到他家門扉上那對新春的熱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除塵的日子,有學生在群裡分享家中的忙碌。父母登高擦拭舊塵,他在旁遞著抹布,角落裡堆積的雜物被清理,陽光傾泄而入,照亮了那些被遺忘的舊物。他說,原來家也可以煥然一新,像褪去舊衣,換上華錦。那揚起的灰塵,是往昔的碎屑,在光裡飛舞著告別,孩子在清掃中懂得了辭舊迎新,於平凡家務裡,攥緊了年的溫度。

除夕漸近,廚房裡的煙火是年的脈搏。學生發來語音,興奮地講述著和家人包餃子的情景。白麵在掌心輕揉,變成軟糯面皮,餡料裹藏著家的風味。他們捏出的餃子,形狀各異,有的像元寶,有的似月牙,排排臥在案板上,好似等待檢閱的士兵。孩子說,包進餃子裡的不僅是餡料,還有對新年的祝福,在騰騰熱氣中,親情與年味交融,煮出了家的團圓美滿。

年夜,煙花盛放。學生們拍來視頻,墨色天空被煙火割裂,光芒如雨傾落,鞭炮聲震得螢幕都在顫抖。他們在院裡嬉笑奔跑,笑聲與鞭炮聲交織,驅散了舊歲的陰霾。我知道,那一刻,他們感受到了年的盛大與熱烈,傳統的年味在心底生根發芽。

守歲時,有孩子打來電話,電話那頭,家人圍坐閒談,暖黃燈光下,孩子的聲音軟糯,說著對新年的期許。我聽著,彷彿置身其中,與他們一同守望著新歲的降臨。在這一場春節的旅程裡,孩子們於家中的點滴日常,尋回了失落的年味,用童真擁抱傳統,讓歲月的年味,在傳承中馥鬱生香,綿延著華夏文化的灼灼華光,待來歲春歸,再綻新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