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乞平安龜 潛規則有趣

台南大地震維冠大樓受災戶之一的馬莎阿姨,昨天乞了十六隻平安龜,將分食獨老和邊緣戶小孩。
(記者陳俊文攝)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台灣很多廟宇都會在元宵節「乞龜」呷平安,有些廟宇從元宵前一天就展開。南興麵包業者陳榮壎表示,以前很多廟都會乞一尾兩千斤的「龜王」,現在家庭空間不大、人口少加上忌甜食,平安龜一直縮小中,最大只剩二斤,最小的小烏龜只有四兩重,反而很受歡迎。

平安龜的種類很多,有米龜、麵粉龜、麵線龜、米粉龜、錢龜、黃金龜,到比較大眾化的的餅龜、蛋糕龜、鳳片糕等,重量最常見的從半斤、一斤、三斤至無限大,另近幾年四兩重的迷你龜,反而成為主流。

來自嘉義市的「馬莎阿姨」是0二0六台南大地震維冠大樓受災戶之一,長期行善幫助老人和小孩,連續三年都在元宵節到玉皇宮乞龜,曾一人乞了大小不等的平安龜三十六隻,去年博杯後仍請回三十隻,今年神明指示十六隻,她表示,這些平安龜都拿回去和小朋友或老人分享,有神明的加持,今年會更平安。

台灣廟宇的乞龜有一個有趣的潛規則:乞一隻明年要還一隻,但因為現在工商社會大家都很忙碌,所以一般都要求乞龜的人一次「買斷」,若一隻平安龜是六十元,就一次繳一百二十元把明年要還的也結清,這樣明年就不用擔心忘了還願。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黃金龜因黃金高漲,以前宮廟常推出的一兩或二兩黃金龜,現在因一兩黃金要十萬元,擔心信徒落跑,明年不來還願,十萬元血本無歸,所以大部分都取銷黃金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