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清德召集「總統與五院國政會商」,以「增進院際協調與合作」;立法院長韓國瑜在此場合,希望賴總統以民進黨主席身份呼籲各方停止惡性大罷免,賴清德則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回應。持平而論,此次國政會商能否達成府方強調的「建構五院溝通橋梁,凝聚朝野共識」目標,還得看民進黨到底是玩真的還是玩假的?
探究賴總統召集此次國政會商的緣由,主要是與他就任之後朝野屢現僵局、對峙,而且朝野關係螺旋惡化有關。然而,府方於七日才宣布總統將召集五院院長會商國政,十日就舉行會議,而且會前府方完全沒有公布此次國政會商所要討論的議題,反而顯得此國政會商流於草率。
會後府方總結會商達成的三項共同目標,包括五院將建立更密切的溝通平台與合作機制;政黨可以競爭,國家不能犧牲;朝野可以競爭,國民不能犧牲。韓國瑜於會後則聚焦在大罷免,賴總統也就此以「因」、「果」做出回應,顯見由民進黨掀起的大罷免在會商中受到高度關注。然而,無論是五院溝通合作、政黨競爭、朝野競爭何以淪落至必須由總統召集「院際協調」?造成大罷免的因、果究竟為何?民進黨都難辭其咎。
首先,民主的最重要精神之一在於「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但目前處於朝小野大格局的民進黨,卻依舊沉浸於蔡英文執政時期的完全執政,始終無視於此,甚至賴清德主席也以戰狼姿態號召民進黨對在野黨發動全面攻擊。質言之,朝野惡鬥的「因」根本就在於民進黨。
即以大罷免而言,民進黨的戰略構想,是企圖將當選票數低、在綠營眼中仇恨值高的國民黨立委罷掉,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甚至揚言將國民黨四十一席區域立委統統罷掉,然後透過補選扭轉朝小野大劣勢,而且柯建銘早在去年立委選後兩天就打定主意推動大罷免。對於民進黨打的這種算盤,國民黨立委豈能「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在會商中也針對大罷免呼籲「解鈴還須繫鈴人」,賴主席尤應反思到底是誰繫上了大罷免的鈴。
事實上,對於民進黨發動大罷免,始終未見賴總統、賴主席踩剎車,以致朝野互鬥逐步走向白熱化;而且,不僅是大罷免,賴總統對於民進黨和政府部門惡鬥在野黨也總是冷眼旁觀,甚至鼓動發出砲火。例如,對於立法院藍白聯手通過國會改革法案,儘管通過的內容幾乎都是民進黨過去的主張,但賴清德仍以總統身份直接將之定位為「國會任意擴權」,並由總統府、行政院、監察院、民進黨聯袂發動釋憲。雖然當時即有呼籲總統召集院際協調的建議,但賴清德與民進黨仍執意釋憲,朝野豈能不陷入激烈對立?
再進一步來看,賴總統去年五二0就任之後,至今卓榮泰內閣已針對立法院通過的國會改革、憲訴法、選罷法三項修正案提出覆議,行政院三度嘗到敗績,每一次也都加深朝野關係螺旋惡化。對於立法院通過的今年度總預算案,儘管金額創下歷史新高,但卓內閣也堅持提出覆議,而不顧朝野協商過程中柯建銘屢次冗長發言開罵在野黨、毫無協商誠意。難道,不滿意就覆議,就是賴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提到的少數服從多數?
質言之,賴清德願意召集五院會商的確值得肯定,但這究竟只是賴總統虛晃一招?還是賴主席展現誠心的轉捩點?全台灣都在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