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效型玻璃體注射療法 搶救視神經

 

花蓮慈院眼科研究中心由醫師蔡榮坤(前中)主持,發展多項眼科研究計畫。其中長效型GP-01玻璃體注射療法的研究由蔡榮坤與副研究員温耀增博士(後排右2)及林衡道博士(後排左2)共同進行,達到全球突破性成果。(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13日表示,投入視神經修復治療研究超過20年的花蓮慈濟醫院眼科研究中心主任蔡榮坤醫師,以「長效型GP-01玻璃體注射療法:視神經損傷治療之突破性技術案」獲得第21屆國家新創獎。蔡榮坤是目前全世界最早使用這項治療法的眼科醫師,為視神經受損及有失明風險的患者,帶來重獲視力與光明的機會。

花蓮慈濟醫院表示,視神經是中樞神經之一,為人體極為精密的系統,透過眼睛的角膜、水晶體、玻璃體到視網膜,視網膜再將接收到的信息透過視神經傳達到大腦。但哺乳動物的視神經無法再生與修復;如何保護、修復視神經,一直是眼科醫師和科學家嘗試解決的問題。

花蓮慈院眼科研究中心主任蔡榮坤表示,在治療病人的過程中,發現對青光眼、視神經炎、外傷、缺血性視神經疾病等等而失去視力的病人,因為視神經無法再生與修復,是許多眼科醫師無能為力的困境。於是決定啟動轉譯醫學,把臨床問題帶到實驗室,才能銜接病人的需求,才能將實驗成果直接運用於改善治療上。

蔡榮坤表示,他在2007年看到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使用藥物G-CSF治療腦中風動物模式的效果。G-CSF的作用是將骨髓裡的幹細胞和白血球釋放出來,利用身體原有的運輸系統而讓幹細胞可以到達腦部受傷的地方做修復。他靈機一動,心想視神經也是中樞神經,而且全世界還沒有人使用這種藥物和方式治療,他應該可以嘗試用動物實驗來應證。

蔡榮坤表示,在實驗中,他發現原來視神經受傷後,神經和視網膜細胞便會自行分泌G-CSF自我保護,只是數量不足以自我修復,若能用外在方式補充,就能發揮效果,而且可以突破「血管視網膜屏障」,將藥效進入眼睛裡。但經由身體注射G-CSF會讓體內白血球增加,也會稀釋藥效,於是他發現可以直接注射於眼球的玻璃體上,有效且安全,後來他進一步申請人體試驗,希望以既有G-CSF藥物倍血添長效型的GP-01運用於臨床上,成為眼科都可以使用的藥物。

蔡榮坤表示,有感於外部注射藥物療效有其極限,病人需要常常重複施打,且這並非針對眼科所使用的藥物,所以花蓮慈院眼科研究中心研究團隊與生技公司合作,進一步啟動了間質幹細胞、外泌體以及訊息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等藥物對視神經疾病的治療研究。目前已完成動物實驗階段,若將來能在人體試驗順利,就能讓視神經損傷的病人獲得更適切的治療,得到重獲光明與視力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