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 珍惜‧擁有 麵包樹

文/圖 林少雯

 近日,有緣與妙蘊法師在「香海文化」二樓的「滴水坊」一起用餐,此次聚會完全是被麵包果給吸引來的。兒時的美味端上桌—麵包果煮湯,記憶一下子被拉回孩提時候。

小時候住在花蓮,同學中有阿美族人,假日三五好友常會成群結隊去山裡面找他們玩,總會見到幾棵麵包樹,樹上結出麵包果,這可是阿美族人的食材之一。

好懷念麵包果煮湯的滋味,那不僅是小時候的美味回憶,那也是媽媽的味道。每次見媽媽與麵包果的果皮黏液奮鬥過後,將果肉切成塊狀,在清水中浸泡,去除黏液,接著下鍋煮出味道鮮美,清爽無比的好湯,讓全家人大快朵頤。

麵包樹是阿美族的「族樹」,我們都稱它巴吉魯,是阿美族語。巴吉魯樹不僅樹型高大,葉子也大,果子更大。果實看去類似波蘿蜜果,個頭小些,但也有三公斤重,拿起來沉甸甸的;果實煮湯有絕妙好滋味,果肉柔軟且帶微甜,果肉中有一顆顆的籽實,咬開一層包裹的薄膜,就能吃到口感粉粉軟軟的籽肉。果實富含澱粉,可燒烤來吃,烤熟的麵包果,鬆軟可口,可作為口糧。麵包果也能以蒸和炸等方法料理,吃起來味道跟麵包和馬鈴薯相似。

記憶中的麵包樹,四季長青,果實在夏天成熟,黃澄澄的,一顆顆掛滿樹。營養學家分析,它的鉀含量是香蕉的10倍,澱粉含量也高,一顆果實能餵飽一家五口。

麵包果是可當主食飽腹的,夏威夷的神話故事中,傳說有一位神祇Ku,犧牲生命投身於土中,土裡長出結實纍纍的麵包樹和果,解救了飢餓的族人。高大粗壯且壽命長的麵包樹,受非洲人的尊敬,被視為生命之樹,象徵忍耐與保護。另,據說18世紀中葉,英國殖民西印度群島期間,發生大饑荒,英人去南太平洋島國塔希提採集麵包樹苗回來種植,解決了飢荒問題。麵包果也是許多熱帶地區居民的主食。薩摩亞群島上的人用它來建房子、造小船;也以樹皮製作繩子及各種生活用品。

麵包樹高壯厚實,給人堅強能依靠的感覺。樹木是寶,沒有樹,人類很難生存,尤其像麵包樹這類可飽腹養人的樹,可以說是早期人類的衣食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