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園智慧管理 地震後愈挫愈勇

 

青農林一夫用心口於棗園的科技管理,特別設置土壤探針。(記者張淑娟攝)

記者張淑娟∕楠西報導

楠西區棗農林一夫首次在棗子採收期遇上大地震,震掉了碩大的蜜棗,即使如此,他本著青年農民精神,持續加油,以智慧農業科技管理蜜棗園,期來年生產出更穩定更優質的蜜棗。

青農愈挫愈勇,種植蜜棗十八年的安心棗園,今年躲過了颱風豪雨,但採收期竟遇上有史以來首次地震,碩大果實禁不起震,掉落滿地,一年的心血也被震掉,但園主人林一夫和父親仍打起精神,持續棗園的科技管理,並將棗園分為七大區,每一區搭配已設置的微型氣象站,再設置土壤探針,藉此能即時掌握土壤的變化,了解其乾濕度和肥份,以做為澆溉和施肥的依據,讓果實能長得更好。

林一夫表示,土壤探針埋在三十至四十公分深的土裡,其深度與棗樹根類同,依此可測到土壤的濕度、溫度和電導度,如此可以對土壤肥分等更清楚,做為何時需要施肥的依據。林一夫也指出,自家棗園是草生栽培,滿園的草可以保持土壤濕度,減少土壤中的乾濕劇烈變化,同時也可以在寒流來時,保護棗樹根不被凍傷。

由於一波波寒流來襲,蜜棗也怕寒流,不過,日前蜜棗已被震得零零落落,採收期已過,寒流來也不擔心了,但在地震時果實尚小的另一品種爆漿珍蜜,已到可採收期,最怕遇到雨,林一夫憂心近日的雨恐又傷到爆漿珍蜜。林一夫表示,農民是看天吃飯,但即使可能遇上各種天然災害,做好科技管理和智慧從農,也是必需要的,因此地震過後,只能愈挫愈勇,升級園區的管理才是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