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漢
作者介紹:劉振漢先生現擔任台南文物協會副理事長,並於台南藝術大學攻讀「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收藏方向主要為古玉器範疇。

引言
藝術的價值,在於它能夠超越地理與文化的藩籬,成為人類共享的精神遺產。奇美博物館以西方藝術典藏聞名,但細觀其展品,卻能發現東方玉器的蹤影。這些玉器不僅是工藝的結晶,更隱含著東西文明交會的歷史紋理,揭示了藝術本質上的「無界性」。
奇美博物館:西方藝術的東方殿堂
由奇美實業創辦人許文龍先生創立的奇美博物館,坐落於台南都會公園,是臺灣首座以西方古典藝術為核心的私人博物館。其建築仿照歐洲新古典主義風格,館內陳列大量歐洲繪畫、雕塑、兵器與樂器,旨在「讓臺灣人不用出國也能親近世界藝術」。
展覽主軸:西方藝術的啟蒙
從文藝復興繪畫到巴洛克雕塑,從法國狩獵號角到日本武士刀,奇美博物館的收藏體系完整呈現西方藝術史的脈絡。這種以西方為本的定位,反映了創辦人對歐洲古典美學的推崇,也成為臺灣藝術教育的重要基地。雖然看起來是如此,但我們仍能發現藝術是會互相影響的,界線也無法簡略的以東西方來劃分,例如著名的英國藝術史學家柯律格,就反對以東方與西方這樣的框架去理解「世界藝術史」,因為這樣反而會使我們無法看透歷史的全貌。註[1]
武器廳中的玉器
奇美博物館的兵器廳分為「歐洲」與「非歐洲」兩大展區。「歐洲區」將多元複雜的兵器分門別類介紹,並設置兵器演進長廊,展示史前至近現代十九世紀的代表性兵器,呈現兵器在歷史上整體進程的概念。「非歐洲區」則以地理位置劃分十多個不同展區,如中國、日本、非洲、印度波斯等,呈現豐富多樣的裝飾風格與文化特色。註[2]
跨越數百年歷史的武器與盔甲,兼具軍事、工藝與藝術價值。武器廳的核心展品為歐洲中世紀至文藝復興時期的武器與盔甲,包括15-16世紀歐洲騎士的完整裝備,如哥德式盔甲、米蘭式盔甲,細節精緻且實用性高,反映當時冶金技術的巔峰,以及長劍、雙手巨劍、戰斧、十字弓等,部分武器飾有家族紋章或宗教圖案,兼具殺傷力與藝術性。
除歐洲展品外,亦收藏其他文明的武器,形成跨文化對話;例如日本武士刀與甲冑:江戶時代的武士刀(打刀、脇差)與具「胴丸」結構的鎧甲,展現日本獨特的冶鐵工藝與美學。伊斯蘭世界武器:如奧斯曼帝國的彎刀(Yataghan)、波斯鑲嵌金銀的匕首,凸顯伊斯蘭金屬雕刻技藝。中國明清兵器:清代腰刀、火銃等,反映冷熱兵器過渡時期的軍事發展。
許多武器不僅是戰鬥工具,更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徵;例如雕刻與鑲嵌工藝:劍柄、護手處常見象牙、寶石鑲嵌,或飾以神話場景浮雕。
奇美博物館的武器廳不僅是軍事愛好者的天堂,更透過冷兵器與盔甲的工藝之美,串聯起東西方的歷史、技術與藝術發展,成為理解人類文明進程的獨特視角。筆者經過一番探尋後在兵器廳的展櫃中發現了數件玉器,現說明如下:
中國—西元15-19世紀(展櫃名稱)
展櫃資料中的17號展品是一柄劍,劍首及劍格處均裝飾有玉(或以玉製作),劍鞘上亦裝飾有玉。其上的紋飾均為螭龍造型,如圖蒙古劍。

弓與十字弓—中國 西元18-19世紀
此展櫃內有三件不同材質的扳指,其中有兩顆玉扳指,如圖扳指2右側紅框。

有刃兵器、斧與錘—印度波斯(展櫃名稱)
展櫃半人形鎧甲旁有一短劍,玉質劍柄,劍柄為一羊首造型,型態逼真可愛。

盾牌與有刃兵器—印度 西元14-19世紀(展櫃名稱)
此展櫃中有一把短劍,劍柄材質為玉,花朵造型,頂端有一花苞,兩片葉下垂,花莖底端向上延伸至其中一片葉形成護手。
土耳其—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西元16-19世紀(展櫃名稱)
展櫃中標號21為一短劍,玉質劍柄,外型似遼宋金的劍柄。但刀刃形狀不同。

從上述的三及四有著明顯的痕都斯坦風格。
何謂痕都斯坦玉器?
「痕都斯坦」一詞源自清代文獻,主要用于指代北印度及中亞部分地區,尤其與蒙兀兒帝國(今印度、巴基斯坦一帶)相關。該詞爲波斯語「Hindustan」(印度斯坦)的音譯,原意爲「印度之地」。 清代乾隆時期(18世紀),通過西域貿易與文化交流,痕都斯坦的玉器工藝傳入中國。這些玉器以輕薄精巧、鑲嵌技藝聞名,深受乾隆帝喜愛,宮廷中稱爲「痕都斯坦玉器」。乾隆帝曾多次賦詩贊頌其工藝,如《咏痕都斯坦玉碗》等,使其名更爲流傳。
「痕都斯坦」主要指蒙兀兒帝國統治下的北印度及周邊區域,涵蓋今印度北部、巴基斯坦等地。清代文獻中常將中亞與北印度泛稱爲「痕都斯坦」,幷非精確的地理概念。清代官方史料如《清實錄》《西域圖志》提及該詞,描述其爲玉器來源地。文人筆記與宮廷檔案中亦常見相關記錄,强調其工藝與文化交流意義。
綜上,「痕都斯坦」作爲清代對北印度地區的特定稱謂,不僅反映當時的跨區域文化交流,亦成爲精美玉器的代名詞,其出處可追溯至乾隆朝文獻及宮廷藝術品記錄。
痕都斯坦玉器雖被歸類為「東方文物」,但其工藝實則承襲波斯與中亞傳統,並受到歐洲殖民貿易影響。例如:玉器上的金絲鑲嵌技術源於地中海金工,而花卉主題則呼應了蒙兀兒帝國對波斯細密畫的借鑑。這種多元融合,模糊了東西方藝術的界線。
結語:藝術作為人類的共同資產
從絲路到海上貿易,藝術始終是文明交流的媒介。無論是痕都斯坦玉器中的波斯基因,或中國青花瓷的伊斯蘭藍釉技術,皆證明文化的交流無所不在。奇美博物館以西方藝術為起點,卻意外透過玉器等東方文物,揭露了藝術的全球性本質。這種無心插柳的收藏,恰恰呼應當代博物館學的趨勢:打破地域框架,以主題式策展重述人類故事。
註1參考資料 近代中國美術史三講:柯律格系列演講紀要https://artouch.com/art-views/content-11219.html
註2奇美博物館網頁介紹 https://www.chimeimuseum.org/permanent-exhibition/5fd3327de4c91
註3文章內照片為筆者自攝
[1] 參考資料 近代中國美術史三講:柯律格系列演講紀要https://artouch.com/art-views/content-11219.html
[2] 奇美博物館網頁介紹 https://www.chimeimuseum.org/permanent-exhibition/5fd3327de4c91
台南市文物協會於民國74年成立至今已歷40載,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入會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