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眩暈發作時,病人會感到自己或周圍環境旋轉、搖晃,甚至伴隨惡心、嘔吐、冒冷汗,非常不舒服。中醫認為,眩暈是因為先有臟腑或氣血的虧損,除藥物治療,針灸也有快速減緩作用。平時應規律作息、均衡飲食,有助減少眩暈發作。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益彰說,眩暈主要因前庭系統的某處發生障礙造成。前庭系統由周邊的半規管、前庭神經,以及中樞的前庭核、脊髓、腦幹、小腦組成。眩暈可分成周邊型眩暈與中樞型眩暈2種,頸性眩暈等屬於周邊型,而前庭偏頭痛、中風、腫瘤等屬於中樞型。
中醫典籍中,有眩冒、目眩、頭眩等病名描述眩暈發作的情形;中醫認為,眩暈是因為先有臟腑或氣血的虧損,導致體內出現「風、火、痰、瘀」等病理產物,若進一步上犯腦絡,則會引起眩暈。
臨床上,眩暈常見的中醫證型有「肝陽上亢型」、「氣血虧虛型」、「腎精不足型」、「痰濁中阻型」,可分別給予天麻鉤藤飲、歸脾湯、右歸丸、半夏白朮天麻湯等加減藥物治療。
此外,針灸對於眩暈也有快速減緩的作用,常用的穴位有百會穴、通天穴、率谷穴、風池穴、大椎穴、合谷穴、太衝穴等。
許益彰提醒,在日常生活中,適時排解生活及工作壓力、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都有助於減少眩暈的發作;若發生眩暈時則要放慢變換姿勢、避免跌倒。
如果頭暈頻繁發作,甚至合併視力出現重疊影像、講話不清楚、部分肢體無力等,應立即就醫檢查,以排除中風、腫瘤等危重症。特別是平常有三高、心臟病等慢性病史的長者,更不可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