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扁平足是病嗎?

■李易儒

診間經常有父母親帶小孩來檢查是否有扁平足腳型,外觀可見踩在地上負重時內側縱弓消失扁塌、內側突出、足跟歪斜、中前足會向外襬、甚至鞋底總是磨損單側,這些都是典型「扁平足」特徵。大多數兒童在10歲左右足弓會發展成熟,但約有20%的成人是扁平足。在台灣,男性若有嚴重扁平足,甚至可以因此改服替代役或免役。然而,是不是所有的扁平足都是需要治療的疾病呢?

扁平足可分為3種類型。兒童骨科醫師評估了解孩子屬於哪種類型,決定是否需要治療,以及應採取哪種治療方式。

1.彈性扁平足(Flexible Flatfoot):嬰兒天生具有彈性扁平足,這是因為軟組織鬆弛的關係,當孩子坐著或踮起腳尖站立時,足部可能看起來有足弓;當腳平放地面承受重量時,足弓會變平。彈性扁平足通常有家族遺傳傾向,如果家長本身也有扁平足,孩子有較高機率遺傳到這種足型。大多數彈性扁平足不會引起疼痛或功能障礙,不需治療、也不必使用鞋墊矯正。若孩子容易疼痛或運動後不適,可以考慮穿減壓鞋墊,改善負重時壓力平均分散。

2.彈性扁平足伴隨短跟腱(阿基里斯腱):這種類型在青少年和成人中約占25%病例。通常影響雙腳,特色是跟腱短或緊造成踝關節活動度受限以及蹲踞困難(無法蹲下時腳跟貼地),可能會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礙。改善方式著重於每日跟腱拉伸,以及避免過硬的鞋墊造成疼痛加劇。少數患者保守治療無效,影響日常生活或運動,需要接受手術跟腱放鬆延長以及足弓重塑截骨矯正治療。

3.僵硬性扁平足(Rigid Flatfoot):這是最少見、但最嚴重的類型,可能為先天性結構異常如垂直距骨(Vertical talus)、後天性跗骨融合(Tarsal Coalition)、扭曲足(skew foot)、外傷或感染的後遺症,需要接受X光甚至電腦斷層才能檢查出問題,特色是在踩踏與墊腳尖檢查下足弓都不會出現。大約1/4的患者會出現疼痛和功能障礙,保守治療經常無效,症狀嚴重患者需針對問題接受手術矯正治療。

從新生兒幾乎都是扁平足開始,4~7歲足弓快速發育到10歲左右成熟,評估時需同時考量年紀,家長毋須過度擔心。跑步、跳躍、攀爬等活動都有助於足底肌肉的發展,促進足弓成長,在安全環境如沙灘、草地可脫鞋赤足運動,刺激足部肌肉及足弓支撐力。如果孩子反應經常腳痛、運動後症狀加劇、足踝關節活動受限等情況,建議先由兒童骨科或足踝專科醫師評估檢查。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