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廟糖漏窯遺址 證實全台首見

窯址所屬年代可追溯至十九世紀(清代後期),且研判該遺址屬典型的「半倒焰式窯爐」。(記者張淑娟攝)

記者張淑娟、林雪娟∕綜合報導

關廟區「保東糖漏窯遺址」出土,啟動考古調查工作有重大發現,證實該遺址應是台灣首見、僅存專燒製糖工具「糖漏」的清代窯爐遺跡,其出土不僅填補台灣窯業史與糖業發展的關鍵空白,更為北歸仁(保西)與北關廟(保東)的文化脈絡提供重要實證。

清代「瓦漏窯(糖漏窯)」古窯址再見天日,保大文化行動聯盟召集人徐世和的細心當居首功,多年前他在遺址附近發現了不少瓦片,但該土地被新地主開挖,他驚覺有必要設法保存,這才將該處列冊為遺址。

保東窯遺址出現大量無釉低溫陶器,類型包含糖漏、漏罐、圈座器等多種製糖用陶器。(記者張淑娟攝)

但是,因經費無著,一直未能展開調查研究,直至在地立委陳以信協助,請來中央單位這才得以讓調查研究於去年底展開,而試掘計畫由市文化局委託「嶼田文化」、「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共同執行。

廿一日,果然讓全台首見清代「瓦漏窯(糖漏窯)」古窯址出現在考古學家的眼前。徐世和是最早發現當地存有遺址,他指出,小時候該遺址所在是座小小山丘,名喚小窯山,日據時叫保東窯,有窯之名卻不知窯在哪裡?

民國一0三年,他沿著許縣溪找文物和遺跡,發現三千五百年前至四千五百年前的橄欖石玄武岩,直覺溪的沿線地底下都是寶,更驚見私有地開挖出土了許多陶,這才趕緊提報文資,列冊為遺址。

「保東糖漏窯遺址」出土,重現台灣製糖產業脈絡。(記者張淑娟攝)

去年在中央協助經費下,文化局委託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執行考古挖掘,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盧泰康表示,此次發現遺物主要為大量無釉低溫陶器,類型包含糖漏(漏口、口沿、器壁)、漏罐(口沿、器底)、圈座器等多種製糖用陶器。

此外,遺物尚見少數高溫青花瓷碗、醬釉陶罐等閩南進口高溫陶瓷,為窯場陶工所使用日常生活器具,可藉此判定窯址所屬年代,實可追溯至十九世紀(清代後期)。且研判該遺址屬典型的「半倒焰式窯爐」。

徐世和表示,此次發現確立該遺址在台灣南部糖業供應鏈上,不僅具有考古學的意義,更重要的是,還提供一個在地重新認識與凝聚,也就是北歸仁(保西)和北關廟(保東)在文化背景的發展脈絡與價值契機,期盼藉由此次「保東糖漏窯遺址」發現,相關單位能檢視關廟產業園區未來開發,以及對該地人文遺址與環境生態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