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馬世芳談吃論煮 ——讀《也好吃》

■王岫

專門寫飲食的作家很多,大概可分飲食評論家或能親自做美食的實踐家等,讀者如常看報章,自可區別,但能自己做菜的實踐家,實際上還可分為精緻美食或家常飲食兩者。前者非我們一般庶民所能親近的,故最近崛起的大約是擅寫一般家常飲食的如鄭如晴、洪愛珠、馬世芳……等中青輩作家。若讀者仔細讀他們文章,當會發現,他們都受家族老一輩影響頗深,讓他們從小即接受家庭長輩會烹飪,有幾道拿手好菜可傳承的薰陶,若加上後天生活環境所需,就會讓他們一朝洗手做羹湯,引人入廚創美味,成為所謂飲食作家了。

其中,馬世芳是男性,本身原本是音樂人及電台節目主持人,近年來忽然也寫起飲食文學了,真是斜槓人生。他的近作《也好吃》一書,便是讓大家有「懂音樂的他,我們認識已久。懂吃、懂下廚的馬世芳,正式報到」了的驚喜。

馬世芳的父親是著名作家亮軒(馬國光),母親則是民歌之母陶曉清,家族三代,來自蘇州,在台生活了一段日子,算是中產階層的大家庭,姥姥、外曾祖父母、父母親等等,既有蘇州帶來的家族傳統傳統菜,長輩們也幾乎每個人自有一道拿手的料理。《也好吃》這本書的第一輯,便是寫作者從小在家庭裡,看見家庭對飲食料理的重視或處理,這牽引到許多家族人情事故,還有某道料理的費事,和家人對製作某道食物的認真態度等等。故在這一輯,介紹他家的傳統味「百頁包肉」、爸爸花精神做的「酸梅湯」、他姑奶奶做的茄餅……等等,不僅懷念食物,也緬懷一些老去的家人。這樣的生活基楚,奠定了馬世芳認真看待一餐食物,吃一餐飯,不管麵包餐盒、冷掉的便當,都要專心一致,一口一口認真吃完。故他最痛恨一面吃飯,一面開會談正事,認為開會就好好開會,吃飯就好好好吃飯,才不負食物本身的功能。

馬世芳結婚後,本來住在民生社區,附近好吃餐館林立,外食方便,本來也少煮食,後來搬到河對岸的重劃區,餐飲店少了許多,也不盡好吃。這時他便想起以前父親對他示範過的「想吃好東西,不如自己做」的道理,於是也開始自己洗手做羹湯了;疫情期間,在家上班,更有時間把煮飯、烹食當做調劑身心的樂事,是樂事,煮飯便不怕累。除了傳自家學的幾道菜外,他也認真上網查資料,於是一道道地,他自做家常菜料理的烹煮料理食譜,也順便自己記載在臉書或刊登於報刊上,免得要再做時,要重新找資料。《也好吃》的第二輯,便是收納了他數十種有關各種飯、麵、雞湯、桂花江米藕、銷魂豆干……等種種料理或家常菜的食材或做法等,算是食譜,但卻也不一板一眼,作者在食材或做法,都表示各有各種方式代替,給讀者有許多變化的空間。

書後有兩篇附錄,一是專講烹飪用的油、鹽佐料等,一是煮食的工具,即各種鍋的介紹和利用等,也是很實用的臨廚知識。

還有一篇跋,即「雞火干絲」篇,寫台北某歷史悠久的餐廳,其菜餚由盛而衰的原因,講舊傳統工夫的一絲不茍,決不能稍有偷斤減兩或疏忽烹者時間之控制等,否則良味一失,客人也不會再回頭了,正印證飲食這檔事,是要認真對待的。家庭料理亦然,為了家人健康、吃飯有味,亦須好好煮飯,才能「也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