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女中二年十一班 ◎吳幸芳
曾經我以為「知道」和「了解」是一樣的,認為知道了,就是學會了。直到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到一些學習上的挫折感,我才慢慢體會到「知道不等於了解」。令我感觸最深刻的是學琴的過程。
上了國中以後,大提琴老師告訴我,能感動人心的是音樂和音色,而不單只是技巧,必須對曲子充滿感情,透過曲子表達內心的世界,就像是用拉琴說故事給聽眾聽。老師也教了我一些方法,告訴我該如何改善,我也從善如流的聽取建議,照著老師的指導做。但令我意外的是,老師一直沒有聽出我想表達的音樂,我便反覆思考是哪裡出了問題,感到越來越無助,無法發現盲點。回到家後,我癱坐在沙發上,失神的望著天花板,發著呆。此刻的我彷彿跌入了機器齒輪的槽內,原地轉動,永遠出不來,不知道被什麼卡住了。
直到下次上課,我從老師的話語中突然意識到,我不應該只停留在「知道」這些樂理,最重要的莫過於專注思考這些樂理後,對每個拉出的樂音用心靈感受它,予以內化,而不只是被動的接收訊息,只按樂理制式化的拉琴,如此,方能化「知道」為「了解」該首樂曲。
往後拉琴的時候,我會仔細的感受身體每一塊肌肉的施力,靜下心來回憶老師示範時的樣子,反覆咀嚼老師的話,當我闔上眼時,聽見每一個音符的舞動與翻騰,甚至感受到了它的呼吸,這時候的我豁然開朗,也深深的明白粗淺的「知道」和深刻的「了解」是多麼遙遠的距離。
內心的體會和大腦上淺薄的認識是截然不同的境界,在這個世界上學習任何技能或道理,欲真正學會都必須了解它,內化它。雖然「知道」和「了解」表面上看似差別不大,但卻距離極遠,唯一的共通點是,它們都是人生道路中時時刻刻都在做的事,那就是「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