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攝取不足 恐泌尿道結石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泌尿道結石是常見的泌尿科疾病,以40歲以上男性發生率較高。醫師指出,最主要與飲水習慣相關,水分攝取不足會濃縮尿液,增加結石形成機會;飲食習慣、家族遺傳、反覆感染以及副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因素,皆可能促使結石形成。

根據台灣本土化資料,泌尿道結石盛行率近10%。腎臟結石可能不會產生嚴重的疼痛,但容易引起反覆的血尿;輸尿管結石則通常伴隨劇烈疼痛,隨著結石的排出,疼痛的位置可能逐漸下降。

台北市立聯醫和平婦幼院區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張德撝表示,產生泌尿道結石的原因很多種,最主要與飲水習慣相關。水分攝取不足會濃縮尿液,增加結石形成的機會;此外,飲食習慣如高鹽、高蛋白質的攝取亦會增加罹病風險。

若家族中有結石病史,罹患的可能性更高。其他疾病如尿路感染或副甲狀腺疾病,也可能導致結石形成。

張德撝指出,目前結石的治療方式多樣化,保守藥物治療針對體積較小的結石,使用止痛藥合併輸尿管擴張藥物,有助於促進自然排出;體外震波碎石術則可將結石擊碎後再輔以藥物排石,提升治療成功率。

若結石造成嚴重疼痛或反覆發作,住院手術是較為理想的選擇。目前包括硬式輸尿管鏡、軟式輸尿管鏡2種主要手術方式。

張德撝說,硬式輸尿管鏡適用於下段輸尿管結石,屬於健保給付範圍;軟式輸尿管鏡則適用於整段輸尿管或腎臟內的結石,此種鏡子的尾端具備285度的彎曲能力,能夠處理泌尿道各處結石,並搭配具有吸力的導引鞘,可大幅提升手術效率與安全性。後者雖需自費,但減少多次手術的需求,且使用後的器材即刻丟棄,降低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