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70歲陳姓老翁左橋腦血管破裂出血,導致右側肢體無力。中風後1個月藉由下肢外骨骼機器人輔助站立、行走,重新啟動腦神經元連結中斷的下游神經,有效把握6個月黃金復健期。目前復原狀況良好,陳男已可使用拐杖自行步行。
中榮復健醫學部主任程遠揚指出,傳統復健需要治療師協助,進行被動式的肢體訓練,患者的肌肉無力、行動受限,加上每次復健都需要他人攙扶,臨床常見感到挫折降低治療意願及成效。
被暱稱為「鋼鐵人」的下肢外骨骼機器人,是近年來在復健醫學極具療效的新型設備,對於脊髓損傷、腦中風,以及各種神經肌肉疾病患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程遠揚解釋,機器人裝置包覆病患下肢,提供額外的支撐和穩定性,由患者帶動、電腦控制協助模擬自然行走的動作,可更快恢復正常走路能力。
中榮針對38名中風後、應用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復健之病患進行相關療效研究,加入生活品質量表和等速肌力評估。分析發現,在同一訓練時間下,步行主要仰賴之膝關節的4種肌力比傳統復健增加0.42~1.48倍,6分鐘步行距離平均增加25.78公尺,代表生活品質滿意度的SF-12量表平均增加22.94分。
統計發現,下肢外骨骼機器人訓練是影響走路速度及生活品質進步最重要的因子,讓病患更積極正向復健,成果獲刊於《Bioengineering》國際醫學期刊。
程遠揚解釋,機器人能精準偵測肌肉收縮強度,提供即時輔助,協助患者在無力時支撐身體,有效激活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對中風患者來說,不僅是身體機能的重建,更是患者心理重建的過程。未來若結合更多的科技元素,例如人工智慧和腦波感測技術,可望進一步提升復健效果和患者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