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研究指出,孩童時期,尤其青少年時期,曾與父母一起欣賞音樂的孩子,成年後與父母的關係更好。
根據2018年5月發表於《家庭溝通期刊》的研究,亞利桑那大學研究者以157名均齡21歲的年輕人為對象,透過線上問卷調查,了解兒童時期與父母從事非音樂活動及頻率,如一起聽音樂、參加音樂會或演奏樂器。
研究顯示,各年齡階段「共同音樂經驗」,都與年輕成年時期對「更好的親子關係品質」看法有關,尤其與「青少年時期」共同音樂經驗最相關。這可以經由促進父母和孩子間的人際協調和同理心的感知來解釋。
研究發現,人際間的協調性和同理心對親子關係品質有所影響,其中人際間協調性對關係的影響更大。
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暨輔大音樂治療組兼任助理教授陳質采認為,音樂本質上是具有溝通交流性的。對兒少來說,節奏同步可以增強親密感和相似感,而參與音樂活動過程中的協調,會引發合作和親社會行為,也能夠觸及深層情感連接。。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建議父母,透過兩個技巧建立和孩子從事音樂活動習慣。一是詢問孩子在聽什麼音樂?可以聽聽看嗎?或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邀請孩子一起聽,聽完後問對方好聽嗎?從中找到一首彼此都喜歡的音樂,未來聽到就會聯想到彼此。
其次是體驗多元音樂,有助進入孩子的世界,也可以跟分享自己年代的經典音樂,引來孩子的興趣和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