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黃文記∕新化報導
台南地區的芒果邁入早花期,又逢雨後濕度較高,需特別留意炭疽病、蒂腐病、白粉病及畸形病的發生,同時田區小黃薊馬密度亦有上升趨勢,台南區農改場呼籲農友應密切注意與掌握病蟲害發生情形,適時用藥防治以確保日後結果及果實品質。
台南農改場表示,炭疽病和蒂腐病可危害花穗、嫩葉、嫩枝及果實,開花期至貯藏期皆可發生。新抽出的幼嫩葉片極易受侵染,病葉與病果為炭疽病主要的感染源。藥劑防治應從芒果秋梢開始,防止新梢受病原菌感染,雨後需加強防治。
白粉病好發於花期,以花穗及幼果果柄為主要感染部位,幼葉亦會受感染,於初春乍暖還寒時發病嚴重,偶爾降雨促進病害快速蔓延。病原菌孢子主要藉風傳播,訪花昆蟲亦可攜帶蔓延。建議於開花或發病初期開始施藥二、三次,至幼果期為止。
芒果畸形病俗稱「瘋花」或「瘋欉」,受感染的花穗不易著果,也有人稱之為「公花」。罹病花穗出現花軸變短、簇生,嚴重時其體積可達正常花穗的二倍大,幾乎不著果也不正常謝花,於盛花期至幼果期易於田間發現。
小黃薊馬於芒果栽培區全年發生,危害新梢嫩葉、花器及幼果,導致葉表凹陷皺縮、著果不良、果皮粗糙,甚至提前落果,影響產量並大幅降低低果實商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