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40多歲電子公司高階主管,因胃悶、發脹不舒服愈來愈頻繁,就醫檢查確認罹患萎縮性胃炎。問診發現,病人2年前就已診斷出慢性胃炎並有幽門桿菌感染,但沒有定期回診治療,且抽菸喝酒、重口味飲食習慣不改,胃痛時就吃胃藥緩解,才使得病情變嚴重。
聯安診所超音波室主任楊建華醫師表示,胃部黏膜會因刺激性飲食、藥物、壓力等因素導致發炎;若不及時治療,長期慢性胃炎可能惡化為胃癌。
他指出,胃炎可分急性與慢性。當上腹出現絞痛、痙攣,且惡心想吐感覺來的急又快,可能是急性胃炎,一般3~5天就會緩解;若引起胃炎原因不斷出現,如持續飲酒、吃刺激性食物,胃的紅腫傷口反覆被刺激,就可能演變為慢性胃炎,產生胃悶、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長期慢性胃炎會破壞胃部細胞,若沒有妥善的處理治療,長久下來可能造成更為嚴重的疾病,如胃出血、胃穿孔及胃癌等。若慢性胃炎合併幽門桿菌感染,胃黏膜受損後,胃壁細胞和胃主細胞也會被破壞,且一旦數量減少後就不會恢復,形成萎縮性胃炎,接著可能出現腸上皮化生,是胃的癌前病變,必須定期追蹤檢查。
不少人選擇胃藥緩解胃部不適,若長期服用,其中某些成分可能影響胃部健康或引發副作用,如含有鈣、鋁離子可能導致便秘、含鎂離子可能致腹瀉;若有碳酸離子,和胃酸作用會引發脹氣或打嗝。長期服用胃藥也可能改變胃部酸鹼值,使得腸胃道菌叢失衡。建議仍需由醫師診斷處方較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