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與文/記者陳銀全
雲林縣西螺鎮發展甚早,延平路有許多老建築,其中延平老街文化館日前獲文化部審核通過升級西螺生態博物館,成為雲林首座、全台第七座私立博物館,縣府將借重其經驗,輔導各館舍深入社區推廣人文藝術,老街還有醬油博物館及美食等,成為旅遊好去處。
西螺鎮位於濁水溪南岸,自古以來,因為土地肥沃富饒,人口聚集快速,荷蘭時期,今漢光里番社即成平埔族巴布薩人聚落。清康熙二十二年,台灣為清朝版圖,西螺先劃屬於諸羅縣。日治後期,西螺仍為南北貨物交易的重心,其中延平路一帶的街市紋理,已穩定發展形成定型,相當繁榮。根據「西螺鎮志」記載,西螺市街是日本昭和年間完成的第一條現代化示範街,一直延續到現在,是一種較少裝飾,具有現代感風格的建築立面型式。

生態博物館認識在地文化
西螺延平老街文化館位於延平路九十二號,原為捷發乾記茶莊,清末,捷發茶莊創始人許金,自福建省泉州度海來台,在西螺落腳創辦茶莊。捷發茶莊房屋第一進於西元一九三二年建成,第二、三進原為閩式三合院,日治昭和時西螺街上實施市區改正,各處大興土木,許金遂於西元一九三六年將三合院改建成華麗三間寬二層洋樓,其建築規模與形態,在當時是為西螺街屋第二進建築最精湛者。山牆上除許氏家徽外,還有一展翅老鷹,象徵屋主雄偉氣勢。

如今,捷發乾記茶莊升級西螺生態博物館,做為在地文化振興、文資保存基地,地方居民以文化館為中心,積極行銷西螺文化,塑造西螺文創區域品牌。

延平老街上諸多歷史建築見證了西螺鎮商業繁榮及文化發展的歷史,更讓下一代得以了解先人創業的用心與貢獻;其中,螺溪齒科的建造者是西螺鎮第一任民選鎮長李其雄,他是當時西螺鎮上唯一掛牌的齒科醫生。屋內除了李其雄主持西螺大橋通車典禮的故事外,尚有其胞姊台灣傳奇女詩人張李德和及女婿李其雄振聲醫院院長林振聲(前雲林縣長林恆生之父)的傳奇故事。

醬油博物館了解醬油演變
到了西螺,大多數的人除了想到西螺米,大概就是醬油了,西螺延平老街上還有醬油博物館,當地知名製造醬油之一的丸莊醬油,設立了醬油博物館,除了可以購買醬油,還有蔭豉DIY,館內擺滿醬缸,展示台灣醬油演變史等,讓人了解醬油的製作過程。

緊鄰東市場位觀音街的三角大水餃,顧名思義就是水餃如同三角形般,且水餃與平常吃的水餃不同,價格便宜分量又多,吃了二個水餃就讓人有飽足感。三角大水餃又人稱為女兒餃,因為這個小吃攤,世代都由女孩來經營,讓三角大水餃更增添故事化情節。上桌前大水餃可選乾或濕吃法,也相當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