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廷偉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話是說,老人擁有多年的生活經驗和豐富的人生智慧,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老人稱得上是家裡的「智慧之寶」。如此推開,這話也可倒過來說:「家有一小,勝有一寶。」咿呀學語,蹣跚學步的孩子,他們的萌態可掬,稚言童語,給每個家庭單調、乏味的日常生活平添了許許多多的笑料、甜料,他們可稱得上是家裡的「開心一寶」。他們是萬萬千千個社會細胞中的小點心、開心果,我覺得,這絲毫都不為過。因為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我是有著親身體會和切身感受的。
我家小孫女出生在2022年10月份,那時新冠疫情封控較嚴,我去孫女家次數較少。記得有一次在她家吃飯,恰好是她半週歲的那天晚上。奶奶由於照看孫女,好長時間沒回我們家了,所以也沒有時間給我包最喜歡的水餃。那晚剛坐下,還沒下手動筷,就聞到了白菜豬肉餡水餃香氣撲鼻。我開心地逗孫女幾句,然後便大快朵頤。吃著吃著,總感覺周圍的氣氛有點異常。我不以為然:在孫女家裡和在自己家裡吃飯一樣,名正言順,理所當然。怎料我感覺自己越來越不自在。抬頭一看,原來孫女正在目不轉睛地一直盯著我,用她奶奶的話說就是「不錯眼珠」。一頓飯從開始到結束,吃得我直接如芒在背,哭笑不得。她奶奶都看笑了:「你不來看孫女,她都快不認識你了。她還不尋思麼,這是從哪里冒出來的一個糟老頭子,怎麼到我家來吃飯呀?」
小孫女天資聰穎,悟性頗高。早先說話雖然還不太利索,她只能讓人「意會」而不與人「言傳」。如果想喝奶了,就點畫著媽媽為她買的「看圖學說話」中的圖案,扯著奶奶的衣服加以提醒;如果想吃什麼品種的水果了,就從畫本裡找出相對應的圖案來,為奶奶比比劃劃、指指點點。如此朝夕相處,耳鬢廝磨,孫女清晰的手語也好,模糊的口語也罷,她奶奶可謂做到了「靈犀有知」和「心領神會」,都能非常精准地把握孫女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有時,如果我這當爺爺的對孫女的言語領會得不透、不深,甚至被她咿咿呀呀地支使得茫然無措,無所適從的話,她奶奶就會主動趕過來為我們爺倆當翻譯。孫女高興的時候,為了逗爺爺開心,她還會學爺爺鼻炎發作時的打噴嚏,學爺爺托腮睡覺時的打呼嚕。她在無意間為我們的家庭營造著濃厚的歡樂氣氛。
小孫女是一個愛「勞動」的孩子。自從會走了以後,活潑好動的她,天天在客廳中東遊西逛,走來蹭去,無論奶奶幹什麼家務,她都想參與其中,願意與奶奶一起分享「勞動」的快樂。比如,奶奶去衛生間用臉盆給她洗洗涮涮,她也要跟隨其後,讓奶奶給她用小盆子接好水,或洗毛巾,或洗衣服,洗得乾淨與否倒在其次,關鍵是能撈著攉攏水,玩它個不亦樂乎。再比如,奶奶趁著她的爸媽上班後,抽空摸空地打掃衛生拖地板,看到奶奶用拖把費勁地在那裡拖地,孫女實在於心不忍,為了分擔一部分勞動,強烈要求奶奶為自己製作一個小小的拖把。就這樣,奶奶在前面用勁拖地,孫女在後面學著拖地,人一老一少,拖把一大一小。她有樣學樣,模仿能力特強,笨拙的拖地姿勢幼稚可笑,也算得上惟妙惟肖,真的令人忍俊不禁,為她點讚。
小孫女一週歲零兩個月的時候,她隨奶奶、爸爸、媽媽一起參加了老爺爺的壽宴。看到大家一起隨著音樂唱起了生日歌,喜歡人前瘋的她,更是興奮得不得了,雖然還不會唱生日歌,可她會隨著音樂的節奏和長輩們一起打拍子、鼓掌。回家後,家裡的小愛音箱、手機音樂,或其他音樂播放器,她翻來覆去、百聽不厭的就是這首生日歌。僅是聽聽也就罷了,她卻聽著音樂,雙手隨著節奏打著拍子,歌曲唱完後,必連連鼓掌。特別高興時,聽到「兒歌多多」中的那些經典兒歌,她會情不自禁地扭動身體,學著電視畫面中的兒童舞蹈,跳起舞來。每當有人為她鼓掌、叫好時,她還非常謙虛地對人家說:「不氣,不氣。」經過奶奶的翻譯,大家才明白她說的是:「不客氣,不客氣。」不知她是感謝人家熱情鼓勵呢,還是主動向大家求讚。
小孫女喜歡人前瘋,緣於她有很強的表現欲。今年三月中旬,我和她奶奶帶她去櫻花山景區觀看櫻花節開幕式。開幕式上,歌曲、舞蹈、詩朗誦等多個節目輪番上陣、她在嬰兒車上看得簡直如醉如癡,羡慕不已。等到演出結束,奶奶抽空帶她上臺讓我給她們照相留念,可她執意要擺脫奶奶束縛,在舞臺上東跑西顛,擺出各種姿勢。表演得如果尚不盡興,哄都哄不下來。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照看孫女,恐怕稍不留神,讓她磕著碰著拾個醃臢。玩到身體疲乏,肚子咕咕直叫,中午回到家,都十二點半了。櫻花節開幕式一行,可把我們老兩口子累得不輕快。人們都說孩子是小皇帝,我看孩子就是一個個的小太陽,小太陽的光亮照到哪裡,哪裡就有溫暖和力量。否則,為什麼有孩子奶奶、姥姥為照看孩子而搶破頭的呢?為什麼人們都說照看孩子是一件累並快樂的趣事呢?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論是高齡老人,還是咿呀幼童,尤其是女孩子。小孫女肉胎凡身,自然概莫能外。除兒童專用的包包、手機、平板、墨鏡之外,遇到喜歡的新衣服,她自然也喜新厭舊。媽媽給她買件新衣服,想等她走親戚或過節穿,一經被她試穿上了「眼光線」,其他的衣服一概不穿,嘴裡連聲喊著「不要不要」,愁得奶奶也是不要不要的,為了穿上心儀的衣服,她雙手使勁往外推著舊衣服,豁上放下自尊,撒潑打滾也在所不惜。得她所願,如她所償,就會得意洋洋地「飄」起來,看見爺爺喊爺爺,看見姑姑喊姑姑,意在提醒他人:「你們沒看到嗎?我穿上新衣服,好看嗎?」還有一次,媽媽從網上給她買了一雙鞋子,她相中了,因尺碼稍小,媽媽打譜給她換一雙,結果她連哭帶叫想穿,也不知奶奶和媽媽怎樣給她做通思想工作的。
今年五月,她奶奶為了方便照顧我的生活起居,計畫將孫女帶到我們家照看。奶奶便問孫女:「我們去爺爺家吧?」孫女則是非常高興地答道:「好」或者「走」。一個言簡意賅的「好」或者「走」,包含著血濃於水的脈脈親情,濃縮著隔代親的柔情蜜意。猶記得,她奶奶給我資訊:「我和孩子回我們家了。」傍晚下班回家後,看到家裡鎖著門,冷鍋冷灶的,我便出來尋找孫女她們。剛下樓梯,就聽到一聲聲稚嫩的聲音從遠處隱隱傳來:「爺爺,爺爺。」聽著像孫女熟悉的聲音,我四處張望,又不見她們的蹤影。正在張望尋找間,「我們在這裡呢。」她奶奶從遠處一輛轎車後面露出半截身子來,懷中的孫女繼續衝我高喊著「爺爺,爺爺」。清脆如鈴的童聲,像一枚枚小小的「糖彈」,一下擊中了我的耳膜,接著就是入耳即化,浸入心田,隨之甜醉了我的全副身心。
「入駐」我家之後,每天的中午、傍晚時分,小孫女都會站在窗臺下的沙發靠背上,翹首期待爺爺下班回家,每當看到爺爺的身影由遠及近,她都「爺爺,爺爺」的喊個不停,直到爺爺坐在飯桌前,將她攬在懷抱裡。詩人們以詩書懷:「甘將懷抱當梯上,願把腰身作馬蹲。此景不歡何事樂,我隨孫女返童真。」這一個多月甚至以後的時間裡,我會和這位詩人一樣盡情地享受著這人間至純至美的隔代之親的天倫之樂。「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家人閑坐,燈火可親。可不是嗎,燈火就是一粒粒溫情的種子,一直在我們心田上播種著光明、溫暖、親情和希望。故而,孫女的哭、鬧、嬉、笑等等,無疑我都真切的最愛,無條件的喜歡。古人所說的:「無狂放氣,無迂腐氣,無名士怪誕氣,方稱達者;有誦讀聲、有紡織聲,有小兒啼哭聲,才是人家。」這些話,是多麼的貼切而實在呀!
老作家馮驥才把自己的小家稱之為「靈魂的巢」。他在一篇散文〈靈魂的巢〉寫道:「我喜歡在夜間回家,遠遠看到家中亮著燈的窗子,一點點愈來愈近」,並且「柔和的燈光從窗紗中透出,靜謐而安詳。」我也喜歡這樣的燈光,喜歡這樣的家,喜歡這樣的窗口,喜歡這樣的氛圍。試想一下,窗外冷月染霜,燈下暖茶添香,夜晚的燈火在我們身邊,光照周身,溫潤內心,我們是否也可以這樣說,正是因為有了無數開心寶貝、古靈精怪們的相繼加入,這樣的萬家燈火既有光明之屬性,又有溫暖之意蘊,可以說給我們的山河萬家帶來了溫情脈脈,蘊藉滿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