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向藝術大師取經

■子若

那天我和外子在台南麻豆的總爺藝文中心度過了快樂的時光,真正地體驗到了「藝術之約」的滋味。所謂的「藝術之約」,就是美國作家朱莉亞卡麥隆提倡的創作法,此舉可以讓創作人適時地補充創作能量,讓創意像活水那樣源源不絕。

我們以寫作為業,非常需要這樣的充電,因此每個月都會來一次。這次的「藝術之約」就定在今年九月初,我們在總爺藝文中心總共看了四個展覽,其中陳正雄老師的作品讓我特別有感。

陳正雄老師的〈逆行人間〉雕刻展,取材自紅豆杉、牛樟、銅,用堅硬的材料來呈現柔和的線條,堪稱是「以柔克剛」的高手,他的作品看起來很有親和力,一看就讓人很想靠近。

在展出的作品中,「老伴親情系列」可能是年逾八旬藝術家的近年之作,因為它所呈現的是老人之間沉穩內斂的情感。還有,我看了他的個人訪談影片時,也察覺到他是個說話語氣斯文,心地柔軟的人。他談到,本來他視雕刻是人生裡最重要的事,但是後來妻子長期默默地支持他創作,讓他體認到家人還是應該擺在生命中的第一順位。這些作品,可能就是他對妻子示愛的表現吧?

此外,他的「討海人系列」也引起我的注意,因為我也是住在海邊,看過幾個道地的討海人,他這些作品連結了我的生活經驗,因而產生了共鳴。我特地拍了幾張討海人收網的作品留念,心想著這個主題的作品他就展出四、五個,肯定是生活中最感動他的部分。

果然,在放映室裡看藝術家簡介的訪談影片時,就見到藝術家本人談及這個創作主題。他說,他父親是討海人,每天外出工作,能否平安回來是未知數,他母親天天為此擔心受怕,看著父親為了養家活口跟大海搏命,讓他感觸良深,因此這類創作他認為最有感情。

我注意到他的討海人扮相都像「優人神鼓」裡的舞者那般:光頭,赤裸著上身,穿著開襠褲,差別是討海人手裡拿著的是魚網,優人神鼓舞者拿的是打鼓棒。會不會,在藝術家眼裡,討海人收網的這個舉動,也跟擊鼓表演的舞者一樣莊嚴而撼動人心呢?

至於藝術家展出的神佛羅漢系列,從雕像身上細膩的雕工,栩栩如生的模樣,也非常觸動我心。這些作品應該是藝術家最擅長的類別,因為他十四歲就跟著雕刻神像的師傅學木雕。雖然在當學徒的那三年四個月裡,並沒有學到功夫,但是他在那個環境裏得到了藝術薰陶,遇見了幾個貴人相助,並靠著自己對雕刻的執著與熱情,還是闖出了一片天。

看完這個展覽,我受到莫大的精神鼓舞。藝術家的生命力就是得靠藝術來展現的,雕刻家用的是雕刻刀,陳正雄老師不停地雕刻,終究創造出了自己的藝術天地,我想當作家,用的是筆桿,是否也能學習他這種勤勉的精神,不斷地寫下去,因而建構出自己的藝術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