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台灣改制變清朝版圖後,大部分大官都從大陸內陸外派,死在台灣時要落葉歸根都會寄棺等船期,相傳風神廟後殿自古就是寄棺所在;大官之外,古南山公墓還有一處「師爺塚」,也是大官軍師寄棺等待返鄉之處,後來返鄉變得困難,乾脆就地安葬,於是就立了「旅襯安之」的古碑,意喻旅外棺槨安身之處,迄今此一古碑尚存,只是很多人不知其意。
清朝之前西門路以西均是汪洋,風神廟旁的接官亭,就是船舶停靠的岸口,人可上岸,旅外棺木也可自此返鄉,所以老一輩的都說風神廟古時有很大的後殿,都是旅外內陸人寄棺等待船期返鄉所在。
成大歷史系博士生沈琮勝表示,大陸外派的官員都會跟隨類似「參謀」的軍師爺,他們逝世之後,會先入棺,再把棺槨放在南郊南山公墓的師爺棺木集散地,就被稱為師爺塚,也是等待開春天氣穩定的船期再運回大陸安葬。南山除師爺塚,還有婢女塚,都如出一轍。
南山的師爺塚位於現在新都路三級古蹟曾振暘古墓旁,自古設有南山府,供奉土地公保護這些旅外的靈魂。
後來因內陸和台灣政治動蕩,來往船隻無法預定的因素變多,很多就選擇就地埋葬,加上棺木久放不葬,衛生條件變差,因此就決定在此落葉,並於嘉慶二十四年(一八一九)設置「旅櫬安之」石碑,「櫬」即棺木之意。
此石碑經歷一九四五年美軍轟炸,伯公仔廟宇損毀,但石碑幸存至今,大家都說是土地公護土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