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薈〉有情無礙青春老

林沈默朗讀《夭壽靜的春天》詩集裡的台語詩給不識字的母親聽。
■陳潔民

為推廣母語,2019年,我們成立「臺灣心民歌‧歌詩走唱團」投入台語歌詩創作與演唱,譜寫了詩人康原、向陽、路寒袖、宋澤萊、林央敏、游鍫良、黃徙、方耀乾、陳金順、陳潔民等人的台語詩作。林沈默的《夭壽靜的春天:臺詩十九首》這本詩集,我拜閱後特別喜歡其中的〈戀〉;今年受邀到臺南鹽水臺灣詩路演唱,有緣相見再敘,當天回家,靈感一來,便譜好〈戀〉這首曲子,發表後也得到不少回響。

初讀林沈默這首〈戀〉,便有元好問〈雁丘詞〉中的名句「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感覺,姑且稱為「現代版雁丘詞」吧!希望我的譜唱能表達出詩歌意境一二。〈戀〉:

 

有一種戀,∕毋管生老病  死。∕對一支小雨傘,∕  追來到一隻輪椅。

  有一款情,∕毋驚山崩地  裂。∕對一0一大樓,∕牽  去到盤古開天。

  愛花,毋是貪花開。∕疼  花,毋是貪花媠。

  愛妳嬌滴滴、∕愛妳流鼻  水。∕愛妳溫柔伶俐,∕  嘛愛妳喙仔翹翹無講理。

  愛妳日艷天、愛妳月暗   暝。愛妳紅膏赤脂     (蠘),嘛愛妳頭毛白白  落雪時。

  黃黃疊青青,∕戀戀也緜  緜。∕等候有一日,∕妳  若食到一百二,∕花蕊焦  焦留遺記,∕芳魂飄飄做  仙去。∕我猶原挺妳,抱  妳佇樹尾頂坐大位,∕向  天,參拜萬年相思。∕我  猶原挺妳,∕向天,參拜  萬年相思。

林沈默與妻子楊佩芬環島旅行,在台東池上合影。

林沈默詩後記:

 

冬日午後,過彰化某安養  院,目睹花期已過的台灣  欒樹,繁華落盡,但花謝  不離枝,綠葉猶托著枯黃  之花,仰天搖舞。樹旁,  巧遇一耄耋老翁推著輪   椅,偕老伴曬太陽,相依  相偎、不棄不離,乃有感  而發。

 

描寫銀髮之愛的〈戀〉,以臺灣欒樹的「欒」偕音雙關台語的「戀」,宣讀「愛你一萬年」的愛情誓言。首段「小雨傘」化用流行歌手洪榮宏的台語歌曲,代表年輕時的熱戀,從青春時代直到年老坐在輪椅的歲月,這種愛戀已然超越生老病死;第二段的「山崩地裂」使人聯想到漢樂府〈上邪〉此詩,一○一大樓代表現代,追溯到上古時代盤古開天時,又將時空拉到無限;三到五段,則是層層述說愛一個人是無條件的,無論對方如何,都會愛到底;第六段則寫深愛的對象即使年老,甚至「做仙去」(死亡),只要有情,無礙青春老去、生命消逝,這份刻骨銘心的感情,永遠堅定不移,至死不渝。

林沈默的台語詩以「漢字」創作為主,用字平實易懂,富有韻律節奏的美感,便於推廣與流傳。擅長使用「象徵」、「反諷」與「譬喻」等寫作手法,讀來使人玩味再三、拍案叫絕。他從小便是一個孩子王,曾有個外號叫「豬稠王」,很喜歡講民間故事給比他更小的孩子聽,像是一個說書人。創作題材多元,喜探討庶民生活、人間煙火況味,亦著力於批判政治與社會問題。他會讀台語詩給不識字的八十歲母親聽,母親不只聽得懂,還能隨著詩文笑中帶淚。例如他為母親寫的〈今仔日,關機〉,詩中描寫故鄉斗六市西瓜寮老家情景:「切一塊三層、∕炒一盤茴香、∕滾一鼎結頭湯、∕煮一坩燒燒米飯。∕──西瓜寮的風,∕有咱豐豐沛沛的氣味。」八十歲的老母親聽兒子一邊朗誦一邊評論:「茴香喔,我知!」「怎不是滾一鼎蕃薯箍湯?」聽到詩末「母仔喂,今仔日關機!∕我欲全心做妳的囝兒。」相信老人家聽了一定很感動,不知拭淚幾回。

在陪伴母親的過程中,清楚看見老人的身影,使林沈默發願未來將為老人而寫作,他曾說:「我要出一本詩集叫《老大人之歌》,這本詩集我形容它叫作『三弱文學』,第一弱是對象是老人(對象弱),第二弱是用母語書寫(台語),第三弱是寫現代詩(現代詩是所有文類中最弱的),因此叫三弱文學。」〈青年公園〉詩云:「來自南洋的女傭,∕搡著北方老人輪椅,∕雙人雞言鴨語,∕講話比手劃腳,∕嘛是咕咕嘰嘰喳喳……」非常寫實地描述外籍看護照顧老人,語言卻無法溝通,只能雞同鴨講、比手劃腳的情形,也呈現了臺灣漸漸進入老人高齡化的社會觀察。基於人道主義的關懷,真誠發心為庶民大眾、弱勢族群寫作,讓讀者閱讀後能感同深受,更加重視傳統倫理的價值,對社會具有正面的影響力。

 

本文作者陳潔民與林沈默,在台灣詩路朗詩與唱詩的活動中相遇。

〈夭壽靜的春天〉則是一首關懷土地與自然環境的作品,描述農民為求稻米產量增加,昧卻良知使用巴拉松農藥而毒死千萬隻飛鳥的慘劇,破壞生態導致大量物種滅絕,萬物本該欣欣向榮的春天,變成一個「夭壽靜」的春天,了無「聲」(生)趣,甚至充滿死亡的氛圍,以「巴拉松的空罐仔,∕佇風中唱歌……」首尾呼應,提出對於破壞環境的不忍,與對自私人類的控訴。「穀雨,∕無雲無雨。∕發袂出雜草的田岸,∕有揹噴霧器的老人,∕隱痀、喘嗽巡過。∕這是一個夭壽靜的春天。」這段描述老農夫噴農藥多年,早已落下駝背、喘咳的後遺症,他發出的喘嗽聲打破了萬物俱寂的春天,傷害萬物與眾生的因果當然也無法逃避。從無聲寫到有聲,復歸無聲,經營出一種萬分沉悶而無奈的感覺,從詩句穿透到讀者心靈,意境蒼涼又深寓警醒作用,刻劃了大地的傷痕,也反諷自私的人類終歸須自食惡果,思想深刻,大為提升了台語詩的境界。

林沈默的詩重視語言的趣味性與創作的實驗性,例如他所寫的「一隻良知」(良豬)、「我詩(死,隱含當悲壯衝鋒的帶頭刺客)予你看」,往往蘊藏驚喜,耐人尋味。〈我詩予你看〉云:「我詩予你看──╱我是一個綁腳巾的刺客,╱毋是頭戴桂冠的斯文人。╱我的詩毋是七彩噴泉,╱毋做畫山擦水的花盤。╱橫直,我的筆尾,╱無芳水,也揣無浪漫,╱只有土味,佮百姓臭酸汗。」又云:「這是用恁祖媽的母語打製,╱生活、戰鬥的扁鑽,╱準備一針刺入,╱挖醒世間不公不義的心肝。」充滿他對母語創作的期待,企圖以詩筆針砭時局與社會問題,書寫他對人間種種現象的感懷。

又如〈看茶〉一詩,觀察泡茶的茶湯茶色,悟出了人生的哲理,繁華落盡見真淳,由紅塵風雲的世界回到自然平淡的生活:

 

泡一杯茶,╱看樹、看   花,╱看青山崁雪、╱看  春花謝落,╱看青春一去  不再回。

  泡一杯茶,╱看天、看   地,╱看風雨吵過、╱看  雲煙流過,╱看風雲雙雙  轉眼過。

  泡一杯茶,╱看前、看   尾,╱看紅塵鼎底、╱看  水火煎洗, ╱看紅水三杯  黃反白。

 

詩中,從樹花、天地、前尾……意象由近而遠、由具象而抽象的流動,囊括了人世的空間與時間。除此之外,而其中每段的第三句與第四句更是鑲嵌了「青春」、「風雲」、「紅水」的詩句,各段末句則有「一去」、「雙雙」、「三杯」數字等巧思在詩中,讓他的詩歌語言意趣橫生,大膽的在詩中做文字的創作實驗。

林沈默原本是華語作家,後來體認到母語的重要,致力於台語文創作,有保存母語的使命感,亦著手撰寫「臺灣地方唸謠」,期盼自己能為後代子孫留下一部具有「本土主義」與「在地精神」的作品。〈竹雞啼春〉詩中寫著:「關佇鳥籠仔底,∕伊面對銅牆鐵壁,∕堅持用祖先的母語,∕大膽向世界求愛,∕講做岫傳後就綴遮來。」可見推廣母語困難重重,台語文學若要走向世界,被大眾注意到,必須大量創作更多優秀的文本,朝年輕的一代向下扎根,才能根深蒂固。為人子女當然要讓母親聽得懂我們說的話、寫的詩,母親聽得懂,才是好詩。臺灣便是我們的母親,而台語便是母親的語言。其詩風充滿「寫實主義」與「後殖民主義」的反抗精神,身為一位臺灣人,便須以臺灣語文來書寫台灣事,藉此喚醒臺灣人的自覺,回歸臺灣人為主體的共識,達成追求臺灣獨立的願望。

林沈默勇敢跨越華語創作,回歸自己的母語創作,以扎實的創作功力,追求實驗與創新,提升了台語詩的境界,已足以與他華語詩的成就相比。曾自言:「向望我的台文創作流轉命運,會當提供濟濟的 『番薯仔作家』借鏡,早一日覺醒,回歸台灣主體的正途,減少行著一段冤枉的文學路。」他秉持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默默以詩筆耕耘,在臺灣這片滿目瘡痍的土地上,種下了台語文學的繁花,以行動走遍每一個鄉鎮,實踐所堅持的理念,每一個腳印,一字一句、成詩成篇,都是對臺灣母土發自內心的愛與關懷,以台語書寫來針砭現實、反映社會問題,親自見證母語復興的時代,這正是林沈默的創作精神所在。

註:有關林沈默台語詩歌唱版,請網路搜尋以下關鍵字來聆聽:「林沈默台語詩」、「陳潔民」。

在名為「草地」的書房,泡茶沉思,林沈默的詩生活謙卑自足。
林沈默簡介

林沈默,本名林承謨,取「沈默」為筆名,除了與「承謨」二字有諧音之外,亦寓有老子道德經「大音希聲」之奧義,小時候外號叫「豬稠王」。自云:「我生性內向,自幼寡言,及長,追星弄月,愁賦新詞,亦復如是,『沈默』一以貫之。」性格內向少言,喜歡以文筆抒寫勝過言語表達。

林沈默1959年生於雲林縣斗六的農村「西瓜寮」,目前定居台中市大里。臺灣師範大學台文所肄業。歷任中國時報周刊編輯主任,媒體經歷27年,退休後轉任台中、嘉義文化局機要秘書,及國家台灣文學營、救國團文藝營、省教育廳編輯研習營、公民大學等講師,業餘主持蕃薯糖文化工作室,推廣母語教學。作品以詩、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童詩童話為主,作品並多次入選小學教科書及文學大系、年度詩選等。得過吳濁流小說獎、中華文學敘述詩獎、優秀青年詩人獎等。重要著作:《白烏鴉》、《火山年代》、《紅塵野渡》、《台灣囡仔詩》、《林沈默台語詩選》、《沈默之聲》、《夭壽靜的春天:臺詩十九首》、《霞落大地》等。九○年代全精神投入台文創作,首創「台灣囡仔詩」,曾走遍台灣314鄉鎮市,寫完「唸故鄉──地方唸謠(全四冊)」,被媒體封為「台語文學新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