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兒童青少年期的憂鬱症狀與成人憂鬱不太相同,會有比較多的情緒和身體變化,及行為上的改變。東元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夢涵呼籲民眾能夠多以理解代替責罵,才能接住孩子情緒。
張夢涵表示,「憂鬱症」並不是一種「想太多、抗壓性太差或是不知足的狀況」,醫學研究顯示它是一種腦部疾病,是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失去平衡所致。
「青少年憂鬱症」的特徵包括:不一定會顯現哀傷神情;多身體化症狀,例如頭痛、胸悶、肚子痛等,卻查不到原因;多以行為變化來表現,而非以言語來訴說;變得暴躁易怒、不耐煩、衝動、常跟他人起衝突;拒學;自傷行為,或透露對生命消極的話語;社交退縮、話變少;生活作息突然改變;平時能做好的事,突然表現不佳;原本喜歡的事物,變得意興闌珊;自理能力變差,懶散不顧儀容;易分心及無趣,專注力明顯下降、成績突然變差;嚴重時出現聽幻覺、視幻覺、自言自語,甚至妄想。
張夢涵說,以上這些症狀都需要家長們平時多多留意,並及早尋求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的專業協助。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3年15至24歲青少年自殺死亡率來到每10萬人中有10.9名自殺身亡,且有逐漸上升的趨勢,而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成長走向,因此兒少的精神健康議題非常需要被重視。
張夢涵建議,關心憂鬱症的個案其實不必給他們太多具體的意見,可以先陪伴在他們身邊,聽他說話、安撫他,理解個案通常處於艱難和困惑的處境;個案需要在富有同理心、可信賴的氣氛環境,讓他有確實可求助的對象,給予傾聽陪伴;不批判、不情緒勒索;鼓勵盡早尋求師長及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