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肺癌中最棘手的小細胞肺癌出現新的治療方向。台大醫院12日宣布,發現小細胞肺癌之細胞會自主發電,並進一步促進腫瘤的轉移與惡化;實驗室中使用河魨毒素發現可抑制細胞電活性,為開發新藥與治療小細胞肺癌找到解決曙光。
肺癌為國人10大癌症之首。台大醫院外科主任陳晉興指出,小細胞肺癌約占肺癌10%,雖然占比不高,卻是肺癌的「癌王」,其惡性度高、轉移快,藥物治療幾乎追不上,且確診時有9成已經擴散,5年存活率不到10%,患者平均存活時間不到1年。
英國弗朗西斯‧克理克研究院博士李力恩表示,腫瘤組織相當複雜,除了癌細胞以外,還包括血管、纖維母細胞等,且近年發現神經也會長到腫瘤裡面。而小細胞肺癌組成包含神經內分泌細胞(NE細胞)及非神經內分泌癌細胞(non-NE細胞);這次研究首次發現,NE細胞可以自主產生電生理信號發號施令,non-NE細胞則擔任後勤提供養分支持。
李力恩表示,成長中的小細胞肺癌組織,神經會先增生以提供癌細胞「電力」;但在癌組織長成之後,神經反而會減少,研究發現小細胞肺癌細胞會自主發電。可以運用癌組織在不同階段的特性,提供不同治療解方。
李力恩指出,河魨毒素是一種神經毒素,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以河魨毒素攻擊癌細胞,發現可大幅降低神經發出的電力,在小鼠實驗中也證實可使癌細胞萎縮。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毒」與「藥」本就同源,神經毒可用於癲癇,與心臟不正常跳動之治療。
台大醫院指出,研究首次證實小細胞肺癌自主產生的電活性直接促進腫瘤的轉移惡化。這項研究由李力恩實驗室主導,團隊橫跨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醫學院、丹納法柏癌症中心、德州西南醫學中心,台大醫院則由外科部教授陳晉興團隊參與,研究論文2月份線上刊登於科學期刊Nature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