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最愛魚味美

■段佩明

魚的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是深受人們喜愛的食物。傳說倉頡造「鮮」字時,為了充分地表達鮮的含義,一口氣寫了三個魚字,即「鱻」字。鱻字經過演變,才形成如今的鮮字,但是它仍然由「魚」字和「羊」字構成,詮釋著魚是鮮味的代表之一。

古代,吃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尚未發明捕魚工具之前,人們只能臨淵羡魚。看見活生生的魚,在水裡遊來遊去而逮不住,古人必定乾著急。為了吃魚,為了逮住魚,只得採取竭澤而漁的辦法,但是這種方式逮魚工作量巨大。把一個池塘或者河溝裡的水戽完,該要付出很大的力氣。當然,有些人為了一飽口福,再苦再累也樂意。因為魚難以捕捉,也不懂得科學養魚,所以古代的魚尤其珍貴,普通人吃魚,幾乎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北方地區水面少魚少,吃魚更不容易。春秋時期,用魚饋贈親友,視為上等禮物,成語「羊續懸魚」,就是最佳詮釋。

吾鄉水域眾多,家家都有網魚的工具,倘若嘴饞想吃新鮮魚,鄉人只要拿上網兜,在河湖溝汊中兜上一圈,一碗鮮美的魚蝦便有了。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無論是生活在繁華的都市,還是深山老林的農村,都能買上新鮮的魚。魚成了家常菜,吃魚再也稱不上稀罕事。

許是出生在水鄉的緣故,我從小就愛吃魚,有一次被魚刺卡住,就不敢再吃魚。母親為了鼓勵我吃魚,說什麼吃魚人會變聰明。我深不以為然,認為是母親哄我吃魚的把戲。殊不知,根據美國科學家的長期研究,多吃魚確實有助於提高人的智商。研究者發現,魚含有益智的特別物質,蛋白質含量是豬肉的兩倍,而且是優質蛋白,人體吸收率高,另外還有多種人體所需的元素和礦物質,對增強人的體質、抗疾病、防衰老有著很好的作用。然,任何事物皆有物極必反的哲學辨正關係。吃魚過量,也有弊端。中醫則認為,魚在水中至陰,則寒極生熱。意味著魚吃多了,也會上火。

魚的烹飪方式有多種,除了蒸、煎、燒、煮這些傳統方式外,近些年流行日本生魚片和韓國的烤魚。其實生魚片和烤魚,在營養價值和衛生方面,均不及傳統方式烹飪的魚。烤魚在燒烤過程中,導致營養變質,據說還產生致癌物質,而且是重口味烹製,能掩飾魚肉的不新鮮。吃了不新鮮的魚,對健康不利。生魚片有寄生蟲,容易滋生細菌,即使經過低溫冷凍處理,或者在吃之前蘸上調料,能夠起到一些消毒殺菌的作用,但不能將有害物質趕盡殺絕。最穩妥的食法方法,還是煮熟再吃。

不同的魚類,採用不同的烹飪方式,做出不同的味道,譬如新鮮的鱸魚、鰣魚適合清蒸,肉質細嫩,鮮而不腥;鱔魚、黑魚、泥鰍之類肉質緊實的魚,適合削片水煮,肉質滑嫩,辣而不燥,麻而不苦;鯽魚肉質細嫩,適合煲湯,煲出來的湯呈奶白色,營養價值高;至於白鰱、鯉魚、帶魚紅燒為佳,特別是那些不新鮮的魚,紅燒能除異味。無論採用哪一種烹飪方式,都少不了生薑、蔥、黃酒、醋等佐料,它們能起到去腥增味的作用。

東方人大多愛吃魚,古代有「無魚不成宴」的說法。宴席上的魚,頗有講究。

吾鄉宴請賓客,為了表示對客人尊重,要把魚頭朝向客人,以突出客人尊貴的地位。新上桌的菜肴,放在客人前面,讓客人優先品嘗。魚作為在席上特殊的菜肴,自然也要以客人為先,於是有了「一箸定乾坤,二箸開阡陌」的待客之道。箸即筷子。魚上桌後,主人要把魚鰓旁邊的那塊肉,優先夾給客人吃,被稱謂「一箸定乾坤」,寓意客人前程遠大,萬事順利。緊接著夾給自己一塊,這叫著「二箸開阡陌」,表示財源廣進,時運亨通。雖是古風古俗,至今盛行不衰。

在吾鄉,水裡討生活的人眾多,出行也少不了舟船之便。為了圖個吉利,討個好彩頭,鄉人頗講究忌諱。吃年夜飯,不能說「把魚翻過來」,而應該說「把魚順過面」。翻魚,意謂翻船。那頓飯,不能把魚吃光,也不可以吃魚頭,都是圍繞「有吃有剩,年年有餘」的寓意。

家在水鄉,魚多,鄉人做年夜飯,通常要做兩盤魚,一盤是紅燒鯉魚,寓意「鯉躍龍門」,另一盤是清蒸白魚,寓意「白手起家」。寄託著鄉人對新年裡美好生活的嚮往與祈願。

這些年,因工作的原因,我經常出差,穿梭於大江南北,所到之處,免不了吃魚,黃河糖醋鯉、皖南的臭鱖魚、廣東清蒸鮑魚、上海紅燒小黃魚,都曾一飽口福。雖然味道各領風騷,但是我還是忘不了吾鄉的青椒炒毛魚,這道魚並沒有特殊的烹飪方式,只有辣椒增味,是普通家常菜。它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份美味,更是悠悠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