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齡在0到未滿7歲的兒童,是發展的重要階段,尤其3歲之前更是關鍵的黃金療育期。依據美國疾病管制署的建議,要掌握兒童發展與及早發現異常,需要醫護人員以及家長的通力合作,完成兒童發展「監測」、「篩檢」與「評估」這3道關卡。
兒童發展的「監測」部分實行已久,家長們應該都很熟悉,也就是運用兒童健康手冊的家長紀錄事項,觀察且紀錄兒童發展的情形;而「篩檢」的部分指的是由專業醫師診視,若有疑似發展遲緩的問題,再進一步透過衛教、追蹤或轉介至有執行兒童發展聯合評估的醫療院所,進行「評估」與診斷。
以往在醫師的篩檢部分,依靠的是醫師個人的專業認定,缺乏通用一致的標準;因此,為強化此「篩檢」部分,國民健康署參考美國疾病管制署及國內專家建議,建立了一套本土兒童發展篩檢模式,並且研製給臨床醫師使用的標準化篩檢工具,包括評分量表與標準化道具,針對兒童「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認知」及「社會發展」四大面向來進行篩檢。
因此,自113年7月1日起,全面針對兒童發展關鍵的未滿7歲年齡兒童新增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由接受過標準化篩檢工具訓練的兒科醫師進行篩檢評估,以期能早期發現寶寶的發展問題,進而得以早期介入療育。建議家長可依篩檢服務補助的時程,帶孩子到住家附近的兒童發展篩檢服務院所接受評估,記得要攜帶「健保卡」與「兒童健康手冊」。
只要孩子具有健保身分,可以在孩子成長過程的6個階段:分別為6-10個月、10個月-1歲6個月、1歲6個月-2歲、2-3歲、3-5歲、5至未滿7歲兒童,每階段各接受1次政府補助的篩檢服務,亦可配合接種疫苗時的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同時執行。
和兒童預防保健服務相同,家長們必須攜帶「健保卡」及「兒童健康手冊」,才能接受發展篩檢服務。若持用舊版兒童手冊,會在首次接受兒童發展篩檢時,由提供篩檢服務的醫院、診所或衛生所,提供「兒童發展篩檢就醫憑證卡」(綠色紀錄卡),將此紀錄卡貼附在兒童健康手冊上;若持用新版兒童手冊,則會直接裝訂於手冊內。
(作者∕台南市幸福安診所小兒科醫師吳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