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跨物種研究 善良,是可以教出來的!

 

清華幼教系特聘教授周育如(左3)與生科系副教授郭崇涵(右3),引導幼兒在遊戲中合作。(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清華大學跨物種研究發現,小鼠與人類幼兒兩者在抑制攻擊行為後,皆可引導發展出利他行為,證實幼兒學會自控後,將可發展出正向互動及利他行為,對他們未來的人際相處與心理健康產生長遠的正面影響。

清華大學幼教系特聘教授周育如與生科系副教授郭崇涵組成研究團隊,開展幼兒與小鼠的跨物種研究,成果斐然,最新一篇「抑制攻擊行為,可以引導發展出利他行為」的論文,登上國際期刊《行為與大腦功能》。

清華幼教系特聘教授周育如進行幼兒互動腦波實驗,嘗試透過音樂律動提升幼兒自我調控能力。(記者曾芳蘭攝)
清華幼教系特聘教授周育如進行幼兒互動腦波實驗,嘗試透過音樂律動提升幼兒自我調控能力。(記者曾芳蘭攝)

郭崇涵指出,動物的社會行為豐富多樣,包括爭奪主導地位的攻擊行為,也有如相互理毛這種促進和諧的「利社會」互動,研究利用「侵入者實驗」探討小鼠攻擊行為,小鼠被單獨關在籠子裡1週後,為了保護領地,會對侵入的陌生小鼠展開攻擊;但在破壞小鼠主掌攻擊的腦區後,牠不僅不攻擊,還開始很療癒地為對方理毛,主動表現出友善的利他行為。

郭崇涵說,從演化的觀點來說,攻擊往往更符合保護自己的需求,但善良、利他的本能始終存在,並未消失,只是被隱藏了起來。「這好像說明了鼠性本善!」

專研幼兒教育的周育如則針對1百多位4至6歲的幼兒,進行了與小鼠相對應的研究,在長達1年的追蹤中,觀察幼兒自我調控能力的變化,發現當幼兒自我調控能力越好時,不僅衝動和攻擊行為減少了,他們分享、關心、幫助、甚至與人合作的行為也相應提高,與小鼠實驗的發現相互呼應。

周育如說,「良好的自我調控是可以教出來的,而且這比知識的教導更重要!」我們不應僅最低限度地約束孩子不要打人、不要欺負人,還要教他們關心人,擁有更高的情商(EQ),能夠自我控制、與人相處的幼兒,也更有機會成長為心理健康的大人。

至於如何提升幼兒的自我調控能力,周育如目前正在清華附幼進行另一項大腦實驗,讓幼兒透過聆聽音樂、並跟著節奏打拍子、跳舞等方式,教導幼兒控制自己的行為與情緒,結果發現效果非常好。參與這項實驗的幼兒專注力提升,亂發脾氣、不肯排隊的狀況變少了,遊戲時也能互助合作達到更好的成果,對他們未來的人際相處與心理健康產生長遠的正面影響。